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鸡形目 > 冢雉科 > 塚雉属 > 汤加塚雉
汤加塚雉

汤加塚雉

英文名:Tongan Megapode

学名:Megapodius pritchardii

【简介】
汤加塚雉(Megapodius pritchardii),又称波利尼西亚塚雉或尼乌阿福欧塚雉,属于鸡形目冢雉科塚雉属的鸟类。其分布范围局限于太平洋中的尼乌阿福欧岛,是汤加群岛唯一的塚雉,亦是波利尼西亚唯一现存的塚雉种。

【外形特征】
汤加塚雉体长约28至35厘米,体重315至500克,外观呈暗灰色,翅膀和背部带有红棕色,头部有白色羽冠,咽喉裸露的皮肤为血红色,嘴部橙黄色,虹膜为棕色,腿脚鲜黄色或淡黄色。雌鸟的腿略淡一些,但差异有时不明显。雏鸟较暗,带褐色和黑色条纹,缺乏白色翼斑,腿脚呈棕色或绿色。

【鸣叫特征】
汤加塚雉的叫声独特,通常为响亮的哨音或尖锐的喊叫,表现为三音节“kway-kwee-krrrr”的哨声及“kreek”样的警报声。在领地争夺时会发出低沉的颤音。雌鸟在筑巢地或接近巢穴时会发出低沉的“coo”音。

【生活习性】
汤加塚雉栖息于成熟林地,尤其是火山湖岛屿,偏好火山口倾斜的陡峭林区和有大量松散火山灰的区域。它们亦常见于椰子树、塔瓦希和芒果林。饮食以昆虫、陆栖蜗牛、蜈蚣和蠕虫为主,偶尔食用Syzygium果实。

【繁殖习性】
汤加塚雉全年繁殖,繁殖高峰期集中在4月至5月,但有时1月和2月也有繁殖行为。它们属于单配偶制,且领域性较强,每对鸟占据0.84公顷左右的领地。雌鸟每年可产卵12至16枚,间隔14至32天产一枚卵。汤加塚雉借助地热进行孵化,卵在长约为90至150厘米的洞穴中孵育,温度维持在29℃至38℃之间,孵化期为47至51天。新生雏鸟长12至13.5厘米,重40至51克。

【外型辨识】
汤加塚雉外观呈暗灰色,翅膀和背部带有红棕色,头部有白色羽冠,咽喉裸露的皮肤为血红色,嘴部橙黄色,虹膜为棕色,腿脚鲜黄色或淡黄色。雌鸟的腿略淡一些。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易危(VU)状态,数量持续下降。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蛋的过度采集和野猫捕食。人类的到来导致该物种在纽埃岛等地消失,这也映证了在尼乌阿福欧岛人类定居之前的生存情形。政府计划在尼乌阿福欧建立石油储存设施,可能会对该物种造成毁灭性影响。目前,一些研究正在探讨其行为、生态需求和种群规模,亦有提议通过繁殖种群移植(卵孵化)等措施加强保护。

【地理分布】
汤加塚雉的分布范围仅限于尼乌阿福欧岛,已引入塔法希岛、拉特岛和佛努阿雷岛。佛努阿雷岛的种群约有300至500只成鸟。在汤加群岛其他岛屿的种群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已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