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鵙鹟
英文名:African Shrike-flycatcher
学名:Megabyas flammulatus
【简介】
非洲鵙鹟(African Shrike-flycatcher,Megabyas flammulatus),学名为Megabyas flammulatus,是雀形目钩嘴鵙科非洲鵙鹟属的鸟类。该物种主要分布在非洲西部和中部的森林地带。
【外形特征】
非洲鵙鹟的雄鸟成鸟上身呈光泽蓝黑色,下身则为白色,尾巴宽大且呈钩状,喙为黑色,腿色从紫红到深粉红色或棕色,眼睛则是红色。雌鸟头部和背部为深褐色,逐渐过渡到背部的赤褐色,臀部为橘褐色,尾羽中央深褐色,边缘逐渐变为赤褐色。下身白色,密布深褐色条纹,眼睛略带橙褐色。
幼鸟则呈现上身棕色,带有淡色斑点,下身白色,伴有棕色条纹和斑点。
【生活习性】
非洲鵙鹟主要栖息于多种森林环境,如原始森林、次生林、林缘和旧种植园,高度从12米至36米不等,海拔从海平面至2150米。根据不同地区的观察,非洲鵙鹟可能具有一定的迁徙行为。该物种主要以各种昆虫为食,包括甲虫、直翅目和鳞翅目的昆虫,并偏好捕食15至25毫米大小的昆虫。
【鸣叫特征】
非洲鵙鹟的鸣叫声独特,包括下降的'PWHEEEeeeer'声,单个的'cherdew'叫声,以及变化多端、隐约带有机械感的双音节短语,如'perit-perit, tchledew-tchledew'。
【繁殖习性】
非洲鵙鹟的繁殖期因地区而异: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加纳为3月;科特迪瓦为12月至5月;喀麦隆为5月;加蓬为1月;安哥拉12月至翌年3月;刚果民主共和国北部为4月;东部则全年均可繁殖。筑巢地点通常位于35至40米高的树杈上的暴露枝条处,巢由树皮碎片和苔藓构成,通过蛛丝固定。孵化期至少为16天,雏鸟离巢时间则未知,但据说这种过程耗时较长。
【外型辨识】
非洲鵙鹟与黑白领鵙鹟相似,但非洲鵙鹟拥有白色喉部且无顶冠,雌鸟腹部明显带有一系列条纹。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评价,非洲鵙鹟被列为无危物种(LC)。
【地理分布】
非洲鵙鹟分布在广泛的非洲区域:包括安哥拉、贝宁、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赤道几内亚、加蓬、冈比亚、加纳、几内亚、肯尼亚、利比里亚、马里、尼日利亚、塞拉利昂、南苏丹、坦桑尼亚、多哥、乌干达和赞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