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细尾鹩莺科 > 细尾鹩莺属 > 蓝胸细尾鹩莺
蓝胸细尾鹩莺

蓝胸细尾鹩莺

英文名:Blue-breasted Fairywren

学名:Malurus pulcherrimus

【简介】
蓝胸细尾鹩莺,又称作蓝色仙女鸟(原名:Blue-breasted Fairywren),隶属于雀形目细尾鹩莺科,分布于澳大利亚西南部至南澳的埃尔半岛一带。

【外形特征】
在繁殖期间,雄性呈现出蓝紫色头顶部和背部,黑色眼眶上方、颈背及领圈下部、鞭羽区域;眼环边缘蓝色窄条纹显著。肩膀部分带栗色,上翼深棕色,尾巴呈蓝而尖端发白;胸颈至腹部过渡区域为深蓝色,腹部颜色相对较灰。非繁殖期的雄鸟与雌鸟十分相似,它们都呈现灰褐色的外壳,而眼部及脸侧的黑色特征得以保留。

【鸣叫特征】
蓝胸细尾鹩莺的鸣声温柔和谐,与其他黄民细尾鹩莺(其中有栗色的胸肩)呈现相似的轻柔旋转音。它的警讯音态通常为短促尖锐的“see”声,同时随机出现的“tsit”声音标志其警戒状态;这类声音通常会伴以连续的颤动旋律。

【生活习性】
这种鸟群体通常由两到四只成年个体组成,伴有年轻成员作为伴游者。它们的群体领地覆盖约2.5公顷的面积。冬季时常出没于近地植被间觅食各种昆虫,包括象鼻虫、蛆虫、蚂蚁、黄蜂与毛虫,春夏季节更倾向于在灌木丛间的较低植被部分搜寻食物,它们不太喜欢飞行,更偏好在地表活动。生活习性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其栖息地的自然植被状况。

【繁殖习性】
蓝胸细尾鹩莺的产卵季节从八月持续到新年的第一个月。每个繁殖周期内,雌鸟在筑巢时每轮产出1到4枚卵,如果巢穴不幸受损,她们也会重建并再次产卵,一年内可以养育多个幼鸟巢。实践中的繁殖特点为单偶制,偶尔会出现跨偶做爱状况,有效的帮手往往是一至两年龄的雄性后代。每年,雌鸟负责建设适合诞下的鸟巢,鸟巢呈现卵圆拱形,侧面配有入口。巢内呈现细腻结构,由草、树屑、绒毛等生物遗体材料组成,采取悬空铺设的方式,常用栖息的高度在地面以上约59厘米,通常在矮灌木丛、树丛或堆积落叶地带下。每窝平均产两到三蛋,大概孵化14到15天。之后全部群体成员负责喂养,在小鸟还在家乡期间,幼鸟主要藏在巢中, 一周后才随群体活动。幼鸟需大约一个月接受完全可以跟随父母往返食源地的喂养周期,而独立后可能长期维持在原家庭群体内,有时候他们还会参与父母的人工繁殖做助手。

【外型辨识】
蓝胸细尾鹩莺与栗肩蓝胸细尾鹩莺等同属种类的主要区别特征是其独特的蓝胸部和栗色肩部。雄鸟在繁殖季节展现出醒目的夜蓝头顶、蓝黑色胸口及背景变色的脊背,且肩部呈栗色;而雌鸟通常为灰褐色,尾部蓝灰色并伴有红喙。

【保护状况】
该物种主要集中于西澳大利亚东南部至南澳大利亚西南部构成的斜向地带。然而,在大澳大利亚湾头至埃尔半岛区间,存在约300公里的分布空缺。据IUCN评估,蓝胸细尾鹩莺被列为无危物种,但其野生栖息地因人类发展而有所退缩,若相关地区有足够的自然植被条件, 可在广泛的农作物种植区域生存。全球范围内,细尾鹩莺的栖息地在三个繁殖周期内(约21年)丧失了三分之一, 提示可能需重新考虑保护等级。不过,澳大利亚的国家见解认为无需对其有特别的保护关注。

【地理分布】
蓝胸细尾鹩莺分布于澳大利亚西南部至南澳的埃尔半岛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