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细尾鹩莺
英文名:Emperor Fairywren
学名:Malurus cyanocephalus
【简介】
蓝细尾鹩莺(学名:Malurus cyanocephalus),又名帝威林鸟,属于雀形目、细尾鹩莺科、细尾鹩莺属的鸟类。该物种分布在新几内亚及其周边地区,包括北和西北新几内亚、比亚克岛、南新几内亚和阿鲁群岛。
【外形特征】
雄鸟头部的冠羽呈现出淡金属皇家蓝,额头、眼周和头部侧面呈黑色,并延伸至狭窄领圈;背部、肩羽和上尾覆羽为深宝石蓝,下背则色黑中略带蓝;翅膀和尾羽黑中带蓝;喉咙和下体呈深海军蓝。雌鸟头部类似雄鸟,但上身呈栗色,尾羽黑色且带有宽大的白色尖端,喉部深蓝,下体白色,眼睛和喙颜色与雄鸟相同,腿为中棕色。幼鸟和雌鸟较为相似,头部呈现暗黑色,上身红棕色,下体则为白色。年幼雄鸟在羽毛完成发育前会经历与雌鸟相似的阶段。
【生活习性】
这种鸟全年留居活动,平时在浓密的次生林缘,包括森林开阔地带、河边、路边以及杂草丛生的花园里觅食。它们习惯以家庭为单位搜索,通常只吃昆虫,如甲虫、蝽象、蛾类、蚱蜢和蛛类。在距离地面约1米高的树叶、棕榈叶和树枝上觅食,且鲜少与其它种类的鸟群共处。
【鸣叫特征】
蓝细尾鹩莺的鸣叫声是一系列混乱的颤音,前后伴随着三音符的组合。它们通常在觅食时由群体共同发声。该物种发出的接触声含糊为“tst-tst-tst-tst”,而报警声则表现为“tschik”。
【繁殖习性】
关于蓝细尾鹩莺的繁殖习性,现有的资料较少。然而,幼鸟记录显示其繁殖期从3月到12月,或可全年繁殖。这类鸟类的社会关系多为一夫一妻制,尽管存在多配偶的可能性。它们全年保持伴侣关系,通常合作繁殖。可能会有前一年的后代作为帮助者参与其中。已知其巢穴形状为葫芦状,巢口侧向,并用蕨类叶、叶片及苔藓碎片编造,置于灌木丛离地约1米高的位置。一个繁殖季节一次通常会生出4只幼鸟。
【外型辨识】
蓝细尾鹩莺的存在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增添了一抹蓝色的亮丽风景。辨别此类物种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其羽毛的颜色和视觉形态,雄鸟和雌鸟之间显而易见的外观差异,以及不同的亚种之间在色彩深度上的细微不同。
【保护状况】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估,蓝细尾鹩莺属于无危(LC)物种。尽管喜在人类活动干扰较小的环境中生存,如花园和公园,它们也未受到栖息地破坏的显著影响。
【地理分布】
蓝细尾鹩莺分布在新几内亚及其周边地区,包括北和西北新几内亚、比亚克岛、南新几内亚和阿鲁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