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耳鹪莺
英文名:Rufous-eared Warbler
学名:Malcorus pectoralis
【简介】
棕耳鹪莺属于雀形目扇尾莺科,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南非等地。它们偏好低矮灌木丛和开阔的草地环境。
【外形特征】
- 棕耳鹪莺体长约15厘米,雄鸟体重约10-12克,雌鸟9-11克。
- 头部和颈背有深红色条纹和棕色,腹部和颈部为灰白色,领部有明显的黑色胸带。冬季时,成鸟的黑色胸带可能不明显。
- 背部呈灰棕色,眼圈为红棕色,腿为粉色,喙为黑色。尾部较长且细,由10根尾羽组成,外侧尾羽比中央尾羽短约5.6厘米。
- 雌鸟的色调比雄鸟稍淡,并且胸带较窄。幼鸟的颜色更为浅淡,腹部为白色,并且胸带可能不完整或缺失。
【鸣叫特征】
棕耳鹪莺鸣叫时,会连续发出6到20次的高音“tzee”声,通常持续4到6次每秒,有时甚至仅2次每秒。它们常在低矮的灌木或围栏上鸣叫,警报声为细腻的“peeee”。
【生活习性】
- 栖息于干燥、半干旱地带的灌木稀疏地区,优选浅水附近的草地。
- 它主要以昆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偶尔也吃果实。在觅食时,棕耳鹪莺会在地面上或灌木基部跳跃,不停追逐小虫,同时将尾巴翘起,这有时类似老鼠的行为。
- 虽然在干旱年后,棕色鹪莺的数量可能因资源短缺而减少,但总体上它们对放牧压力的适应能力较强。
【繁殖习性】
夏季是它们的繁殖季节,通常在雨后开始筑巢。繁殖期从7月持续至9月,主要活动于非洲冬雨区。这种鸟实行一夫一妻制,有时前窝的幼鸟会协助父母照顾新窝的幼鸟。
- 雌雄鸟通过复杂的求偶仪式吸引伴侣。雄鸟会唱歌吟唱,并展示翅膀伸展动作与身体颤抖,女鸟则表现为倾向于颤动翅膀。
- 巢穴结构独特,外形如椭球形且顶部有侧入口,主要构造材料为草茎、树叶及蜘蛛网,内衬柔软绒毛,一般建在灌木或矮树的10-150厘米高的位置。每窝平均产出4.1枚卵,卵通常在12天内孵化,往后11天幼鸟进入撵育期。
- 在此过程中,双亲共同照顾幼鸟。
【外型辨识】
- 棕耳鹪莺主要特征为深红色条纹、黑色胸带和较长细尾。雌鸟色调较淡,胸带较窄;幼鸟颜色更为浅淡且胸带可能不完整或缺失。
【保护状况】
该物种目前未面临灭绝威胁,IUCN将棕耳鹪莺列为无危物种(LC),具有一定的野生数量和分布范围灵活性,反映了其较强的环境适应性。
【地理分布】
- 棕耳鹪莺主要在南非南部、纳米比亚南部和博茨瓦纳部分地区繁殖。
- 在南非北部则为非繁殖区域。干旱年份,尤其是在卡拉哈里沙漠地区,该物种的数量可能显著减少,但这尚不会对其种群稳定性产生严重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