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头丛鵙
英文名:Grey-headed Bushshrike
学名:Malaconotus blanchoti
【简介】
灰头丛鵙,又名Grey-headed Bushshrike,科学名称为Malaconotus blanchoti,隶属于雀形目丛鵙科丛鵙属。是一种大型鸟类,广泛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
【外形特征】
灰头丛鵙体长22.6至25.2厘米,具有显著特征的大黑喙和明亮的黄色虹膜,使其无论是从面部构造还是颜色上都十分独特。其他身体特征包括:头部和背部呈现橄榄绿色,尾部边缘淡黄色,翼下银灰色,并伴有黄边装饰。腹部则为亮绿色并与黄色相间,大腿部呈现出橄榄绿色和黄色混杂的色彩组合。喙颜色为黑色或黑褐色,腿为蓝灰色。雌雄鸟的外观相似,但在幼鸟阶段,头部带有棕色斑点,下体颜色较浅,喙色偏淡灰,且在此时期虹膜仍保持黄色。
【生活习性】
灰头丛鵙主要栖息于干燥或湿润的稀树草原中的密集植被,如微叶、荆棘林地、浓密的河岸森林和河岸树林中。它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昆虫、小蜥蜴、蛇、青蛙以及小型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
【鸣叫特征】
灰头丛鵙以其哀婉的哨声鸣叫而闻名。其中,雄鸟会发出持续而哀伤的长哨声,偶尔伴有点击声和其他尖锐的叫声。雌鸟也会偶尔发出尖锐的‘ skeeeeer’或’skwaaar’鸣叫。
【繁殖习性】
灰头丛鵙的繁殖季节通常在春季和夏季,雌鸟通常在十天内完成巢穴建设。它们在稠密的树木枝叶中、藤蔓或寄生植物上筑简化型的猛禽巢穴,有时还会占据旧巢。每窝产卵数量为2至4枚,椭圆形的蛋通常为奶油色并带有灰色或棕色斑点。孵化期通常持续17天,雌鸟独自承担孵化和喂养的责任。雏鸟大约三周后就会离开巢穴。
【外型辨识】
其主要区别在于体型较相似的橙胸丛鵙更大且外形更为粗犷,更是通过独特的黄色虹膜特征来识别。不同亚种主要在下体颜色上表现出差异,呈现出从橘黄色到橙棕色的变化。
【保护状况】
根据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在分类中为低危(LC)状态,意味着受到的生存威胁较小。
【地理分布】
灰头丛鵙分布于安哥拉、贝宁、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科特迪瓦、刚果民主共和国、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肯尼亚、马拉维、马里、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卢旺达、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索马里、南非、南苏丹、苏丹、斯威士兰、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多哥、乌干达、赞比亚、以及津巴布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