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鹃鸠
英文名:Spot-breasted Cuckoo-Dove
学名:Macropygia mackinlayi
【简介】
MacKinlay's Cuckoo-Dove(学名:Macropygia mackinlayi)属于鸽形目鸠鸽科鹃鸠属的鸟类,在澳新地区的俾斯麦群岛至瓦努阿图地区广泛分布。
【外形特征】
棕鹃鸠成鸟体长27至31厘米,体重约87克。羽色存在两种形式:一种为红褐色型雄鸟,全身深红褐色,上体最深,头颈较浅;另一种为灰褐色型雄鸟,上体黑暗灰色,其余羽毛较浅。雌鸟和幼鸟形态各异,而幼鸟具有更多条纹状特征。
【生活习性】
这类鸟活动于次生林、开阔地带、花园等地,以及受干扰的森林区域,主要集中在200至一千五百米范围内的低树冠层。棕鹃鸠以种子及小果实等为食,其中包括本地以及引进植物的果实,偶尔也会到地面觅食。
【鸣叫特征】
棕鹃鸠常被听到发出“vo ku”的歌声音节,首个音符号高于次音符,具有重复且富有韵律感的独特特点。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一般是在9月至2月之间,在树上托出3至6米高度的盘状巢,使用典型的鸠鸽巢材筑造,通常会产下1到2枚别具特色形状的白色蛋。
【外型辨识】
通过独特羽色识别。红褐色型雄鸟全身深红褐色,灰褐色型雄鸟上体黑暗灰色。雌鸟和幼鸟形态各异,而幼鸟具有更多条纹状特征。
【物种区别】
它比细喙鹃鸠体型稍小,喙部较短,且上体颜色更深,下体颜色更浅;胸羽明显分裂,带来斑点效果。相对与黑嘴鹃鸠体型较小、羽毛色彩更富于变化,但同时头和下身颜色则更加淡雅。
【保护状况】
棕鹃鸠作为常见的动物,但更稀少地出现于新不列颠岛和安提基岛上。IUCN将其列为无危状态(LC)。
【地理分布】
棕鹃鸠分布于俾斯麦群岛至瓦努阿图至所罗门群岛的大部分不同地区。该种学名以苏格兰自然学家亚瑟·麦金莱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