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鸽形目 > 鸠鸽科 > 鹃鸠属 > 弗洛勒斯海鹃鸠
弗洛勒斯海鹃鸠

弗洛勒斯海鹃鸠

英文名:Flores Sea Cuckoo-Dove

学名:Macropygia macassariensis

【简介】
弗洛勒斯海鹃鸠(学名:Macropygia macassariensis),是鸽形目鸠鸽科鹃鸠属的一种鸟,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弗洛勒斯海域的数个岛屿。

【外形特征】
该物种体长44厘米,具有长长的尾巴。雄鸟头部为棕红色,带有黑色条纹;颈背和上体均匀的棕褐色。雌鸟头部颜色较淡,颈背带有条纹。幼鸟外观与雌鸟相似。不同亚种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羽毛的色调。

雄鸟头部从金棕色到栗红色,带有隐约的黑色条纹;胸部和下体为浅金棕色,上部分带黑色条纹,腹部土黄色含有条纹。翅膀暗红棕色,带有黑色条纹和深灰色斑点,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边缘淡褐色,下翼为栗色。尾下覆羽浅栗色,尾羽暗红棕色,最外侧一对尾羽有轻微不明显的黑色亚端斑。虹膜蓝灰色,外环红色或橙色;喙棕色至黑色,下颚较浅;脚褐红色或紫红色。

雌鸟与雄鸟相似,胸部多为红棕色,淡色斑点和条纹更淡。幼鸟外观也与雌鸟相似。

【生活习性】
此物种主要栖息于原始森林和高大次生林,其中次生林高度可达1000米以上。亦可在季雨林、次生林及森林边缘发现其踪迹。该种群通常以单独、成对或小群体的方式出现。

【鸣叫特征】
弗洛勒斯海鹃鸠的鸣叫声在地理上有所不同。macassariensis亚种的叫声为三音节,如“rruah..rhuu.rhuw”,第一个音节上升且最长;timorlaoensis亚种的叫声由两个音节组成,“whuA..whoOOoh”,第一个音节短小且上升,其次音节更长,声调模糊。

【繁殖习性】
关于繁殖的详细信息暂时未知。

【外型辨识】
弗洛勒斯海鹃鸠相较于苏坦氏鹃鸠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完全条纹的下体。此外,该物种与红翅鹃鸠、印尼鹃鸠、菲律宾鹃鸠、红胸鹃鸠和褐鹃鸠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保护状况】
IUCN红皮书将该物种列为无危(LC)状态。在一些地区如Tanahjampea岛、Kalaoato和Yamdena岛上广泛且频繁出现,并不罕见,而Timor岛上的发现则较少见。在苏拉威西岛上的分布情况尚不清楚,该岛自模式标本获取以来未见任何记录,但近期在Tana Keke岛上却发现了零星个体,暗示同样可能存在小规模的种群。

【地理分布】
弗洛勒斯海鹃鸠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生态区,即弗洛勒斯海域南部的岛屿,以及可能栖息在印度尼西亚西南部的苏拉威西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