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颊山雀
英文名:Yellow-cheeked Tit
学名:Machlolophus spilonotus
【简介】
黄颊山雀,学名为Machlolophus spilonotus,俗名花奇公、催耕鸟。属于雀形目、山雀科、黄山雀属。
【外形特征】
体长约为13.5至15.5厘米,体重18至23克。头部具有显著的黑色冠羽以及鲜黄色脸颊,前额、眉纹和颈背均呈黄色。雄鸟背部橄榄绿色,翅膀部分呈灰黑相间,伴有白色斑点和条纹,腹部黑色带有橄榄黄色调。雌鸟与雄鸟相似,但翼斑颜色偏白,胸斑则略显暗淡。
【生活习性】
栖息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西南及东南地区的低、中海拔山区的温带和亚热带的落叶或混交森林中,通常在2000米以下。偏好橡树、松树及杜鹃林等环境,也适应次生林乃至人烟稀少的散落树木带和灌木区。冬季可能会下降到更低的海拔环境。在非繁殖季节,它们可能会组成与其他山雀、噪鹛等混合的小型觅食群体,活泼地穿梭在树木间,觅食主要依靠捕食昆虫和果实。
【鸣叫特征】
叫声多样,包括连续的“si-si-si”或是“tsee-tsee-tsee, si-si”,伴随有“witch-a witch-a witch-a”的快速重复三音节短语,以及与持续的“churrr-r-r-r-r-r”音结合的重复声调。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从2月晚期一直持续到8月中旬。黄颊山雀偏好在树洞、岩石缝隙或墙缝间筑巢,巢主要使用苔藓、草茎、草叶以及松针等材料构建,内侧更柔软舒适,如兽毛、棉絮等。孵化过程需要双亲轮流进行,持续约两周,通常每窝会产下4至6枚卵。卵的大小为18毫米×14.5毫米至18.5毫米×15毫米,颜色呈现为灰色与白色,伴有红褐色斑点。
【外型辨识】
与其他山雀相比,黄颊山雀以其特有的黄色脸颊和黑色冠羽,以及带有深色飞羽与橄榄绿色上体的组合著称。雌鸟虽与雄鸟相似,但在翅膀的颜色和胸斑色调上有所差异。
【保护状况】
IUCN红皮书将其列为无危管理(LC),截至2012年评估时,种群数量未具体量化,但在中国主要分布地区的观测中显示为常见物种。尽管如此,在中国的一些地区,由于非法捕捉作为宠物的现象,对其野外种群的生存造成了威胁。已被纳入2000年国家保护动物名录,受国家保护。
【地理分布】
黄颊山雀广泛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至越南中部地区。在中国,它们分布于西藏、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福建及南方省份,甚至是香港特别行政区。
【物种区别】
2013年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黄颊山雀曾被认为是Parus属一员,后被重新分类至独立的Machlolophus属内。目前根据国内研究,黄颊山雀主要分为四个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