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山雀科 > 黄山雀属 > 台湾黄山雀
台湾黄山雀

台湾黄山雀

英文名:Yellow Tit

学名:Machlolophus holsti

【简介】
黄山雀(学名:*Machlolophus holsti*),又称台湾黄山雀或台湾四十雀,是雀形目山雀科黄山雀属的鸟类,为台湾特有种。其最显著特征是背部黑色、腹部黄色及额头顶部带有白色镶边的三角形冠羽。

【外形特征】
成鸟体长12.5-13厘米,雄性头部、颈部、冠羽均为黑色,冠尖有白色装饰,背部呈蓝绿且发黑,翼部和尾部均为黑色,尾端带有蓝色。翼部有灰色的覆羽,腹部呈深黄色,面部前方有小黑斑,下腹部呈暗黑色,羽色从淡黄到灰白不等。雌鸟羽色与雄鸟类似,但色彩较暗淡,且缺乏雄性闪亮的特征。而幼鸟头部及冠羽呈蓝灰色,上体为橄榄绿色,面部淡奶油色,下体白色或微微泛黄。

【生活习性】
多单独或成对觅食,有时也会与其他画眉科及绣眼鸟科鸟类混群。主要食物为昆虫,偶尔吃小型果实或植物的浆果、种子等。多在阔叶林的树冠层活动。繁殖季节里,会发出清晰的地标性歌声。

【鸣叫特征】
黄山雀发出的鸣叫声包括连续的‘si-si-si’或延长的‘tzee-tzee-tzee’,还有系列组合,如‘si-si-si dza-dza-dza’, ‘tsut,tsut’或快速的‘dzi-dzi-dzi’声。发出威胁时,使用延长责骂的‘dz-za-za-za’声。繁殖期间,鸣声尤为动听,其旋律展示多样性,如‘tu-wich-chi’或‘pipi-chu’。

【繁殖习性】
每繁殖季4月至7月间,它们会在大树的天然洞穴中筑一个以枯叶、枯草和兽毛构成的碗形巢,每巢产卵三到四枚。

【外型辨识】
其头部至颈后部为黑色并有明显的黑色羽冠,羽冠末端和后颈中央白色。雌雄羽色具有相似之处,额基、眼先、脸和颊鲜黄。背和肩部呈翠绿色,并带有蓝黑色光泽,两翼和尾羽均为暗蓝色或黑色,边缘为蓝灰,外侧尾羽外缘白色。下体黄的话淡许多,且两胁稍带橄榄色,核殖地区以上白色覆毛。雌性腹部中央没有黑斑,上单调颜色近似于橄榄绿色。它们的眼睛为深褐色,嘴黑色,脚为灰蓝色。

【保护状况】
根据IUCN名录,从2012年起,黄山雀被列为近危物种(NT),主要因非法捕捉影响其种群数量。

【地理分布】
台湾黄山雀分布于台湾本岛的中高海拔阔叶林区。曾属于*Parus*属,现经遗传分析归入*Machlolophus* 属。它是台湾特有且唯一的山雀科鸟类,数量较少,不过在一些地区,像溪头,能见度较高,特别是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区较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