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山雀科 > 黄山雀属 > 印度眼纹黄山雀
印度眼纹黄山雀

印度眼纹黄山雀

英文名:Indian Black-lored Tit

学名:Machlolophus aplonotus

【简介】
印度眼纹黄山雀(英文名:Indian Black-lored Tit,学名:Machlolophus aplonotus)是雀形目山雀科黄山雀属的一种鸟类。它广泛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尤其在印度南部更为常见。

【外形特征】
这种中等体型(约13-14厘米)的鸟类,头部具有尖锐的黑色羽冠,前额至耳后的脸部区域为黑色,脸颊处有一块黄色斑块,延伸至最长的羽冠尖端。同时,它还拥有从眼前延伸至脑后的黄色眉纹,与黄色颈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外观。黑色眼纹宽大并延伸至颈部侧面。上体橄榄绿色,肩羽中央为黑色,尾上覆羽灰白。尾部黑色,边缘灰白,并且最外侧尾羽外缘为白色。中覆羽和大覆羽为黑色,边缘为淡黄色。飞羽灰黑,三级飞羽边缘为黄色,次级飞羽和内侧初级飞羽边缘为灰色,外侧初级飞羽白色基部宽。雌鸟和幼鸟较雄鸟稍显暗淡,羽冠略短,眉斑细且不完整,黄色转为淡白色。

【鸣叫特征】
印度眼纹黄山雀的鸣声多样,包括“si-si”、“tsi-tsi-pit-tui”、“tzee-tzee-wheep-wheep-wheep”等,这些声音类似于啄木鸟的“ch-chi-chi-chi-chi”,以及尖锐的“tst-reet”警报音。它的歌唱由不同音高的短双音节或三音节旋律哨声组成,通常快速重复并偶尔增强音量。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栖息在开阔的亚热带山地森林区,多见于以橡树和松树为主林区。它们也出现在竹林、次生林、灌丛、孤立树木、咖啡园、豆蔻林及园地中。这类鸟类在海拔850至2400米之间的地带生活,喜群居,多成对或小群聚集。在非繁殖季节,它们偶尔会加入混种觅食群体,活跃于树冠层。主要以昆虫和蜘蛛为食,有时也吃果实。

【繁殖习性】
在繁殖期间,印度眼纹黄山雀通常利用啄木鸟或拟啄木鸟的旧洞筑巢,有时也会自行挖掘或使用人造洞穴。一窝可产3到5枚红斑白蛋,孵化过程中特别警惕,只要有干扰就会发出嘶嘶的警告声。

【外型辨识】
与黄颊山雀相比,它的眼先和眼纹更长,前额为黑色,上体颜色更为均匀。雌鸟和幼鸟的脸颊颜色稍淡,羽毛较短。

【保护状况】
该种鸟类主要分布于印度半岛,海拔范围为600至1830米,非繁殖季节可能会下降至约915米。在巴基斯坦北部的Murree Hills,从过去的繁殖地变为更稀有的越冬地。目前,该物种的保护状况已被IUCN认定为NE(未予评估)。

【地理分布】
这种鸟的历史栖息范围曾更为广泛,但如今大部分地区仅限于特定的地理分布范围内。在持续监测与保护工作中,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将继续密切留意其繁育与栖息环境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