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鸡形目 > 雉科 > 鹇属 > 黑鹇
黑鹇

黑鹇

英文名:Kalij Pheasant

学名:Lophura leucomelanos

【简介】
黑鹇(学名:Lophura leucomelanos),又称鸬雉或黑鸡,是一种中型雉类,属于鸡形目雉科鹇属。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至中南半岛东部一带,主要栖息于海拔1300至3300米之间的亚热带森林中。2021年,这一物种被宣布为印度Jammu和Kashmir地区的象征性鸟类。

【外形特征】
黑鹇体型中等,雄鸟总长63至74厘米,雌鸟则为50至60厘米。雄鸟的羽毛主要呈蓝黑色,具有金属光泽,而雌鸟则呈灰褐色或暗褐色。雄鸟头部有向后耸立的黑色羽冠,面部裸露为红色,小腿颜色从淡棕色到灰绿色不等。幼鸟的羽毛在暗褐色基底上,有白色斑点和暗色亚端横纹。成熟后,雄鸟的羽毛更加鲜艳。

【鸣叫特征】
黑鹇在鸟群分散时会发出低沉的“kurr-kurr-kurrchi-kurr”叫声。在争斗时,雄鸟会发出恐吓的“koor koor”音,接着是尖锐的“waak, waak”。告警时,黑鹇会重复发出“koorchi koorchi koorchi”叫声或“whoop-keet-keet”的喉音。

【生活习性】
黑鹇主要栖息在海拔1300至3300米的山地森林、箭竹丛和林间草丛中,偏好有水源的环境。它们通常呈对或小群体活动,主要以植物嫩叶、芽苞、种子为主食,偶尔也吃昆虫。繁殖期在每年5月至6月之间,并会在草丛中筑巢。

【繁殖习性】
黑鹇每年5月至6月繁殖,每窝产卵5到9枚,最大可产15枚,卵色为深皮黄粉红色,大小为46.1至53.0毫米×27.7至39.0毫米。孵化期约24至25天,期间由雌鸟独自承担孵化任务。

【外型辨识】
黑鹇的外观与白鹇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羽毛颜色和小腿颜色上。相较于银雉,雄性黑鹇的羽毛色彩更为丰富,而雌性个体则显得较为暗淡,且雌鸟类腿呈灰或淡棕色,与银雉腿部鲜红色形成对比。

【保护状况】
黑鹇已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二级保护动物。IUCN将其列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黑鹇的地理分布贯穿东洋界,涵盖了从巴基斯坦北部到泰国西部的广大区域,其分布中心为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和西藏。具体来说,中国的范围限于海拔2100至3200米的亚热带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