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尾鹇
英文名:Salvadori's Pheasant
学名:Lophura inornata
【简介】
黑尾鹇属于鸡形目雉科鹇属的鸟类。学名Lophura inornata,英文名为Salvadori's Pheasant。首次由意大利的鸟类学家Tommaso Salvadori于1879年描述并命名。
该物种特有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高海拔地区。黑尾鹇栖息于海拔1000至2200米的山地森林,偶见于轻度退化的森林区域,但附近需有未受损原始森林。
【外形特征】
雄性黑尾鹇体长46至55厘米,尾约15.2至17厘米。身披带有金属光泽的蓝黑色羽,腹部、尾羽和飞羽颜色较暗淡。雌鸟体型较小,红栗色毛发上带有细小黑斑点和浅色羽轴纹,喉部颜色较浅,尾羽深棕色。雄鸟喙呈淡绿白色,眼环呈黄绿色或灰绿色,面部裸露皮肤呈鲜红色,腿脚灰蓝色。雌鸟无距。
雏鸟外表类似雌鸟,但羽毛边缘泛有淡黄色,形成鳞状图案。
【鸣叫特征】
它们通常较为安静,但有时会发出低沉的“bwoop”声作为接触信号。雄鸟在展示行为时还会产生翅膀振动声。
【生活习性】
黑尾鹇主要活动于地面,大部分时间在林地觅食。该物种独居或成对活动,繁殖季节常见雌雄一起行动,可能实行一夫一妻制。
【繁殖习性】
巢穴含两枚咖啡色蛋,孵化期约为22天,由雌鸟独自孵化。
【外型辨识】
黑尾鹇具有明显的性二型特征。雄鸟蓝黑,雌鸟红栗带斑点。与近缘种苏门答腊鹇相比,黑尾鹇体形更长,喙更淡,尾部短而圆,而苏门答腊鹇喙较深,尾部上翘。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归类为近危物种(IUCN:NT),主要原因包括生境破坏、非法农业扩张以及狩猎等人为因素。黑尾鹇面临着森林砍伐、农业扩张和非法狩猎的巨大威胁,导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地理分布】
该物种的地理分布仅限于苏门答腊岛中部和南部Barisan山脉的高海拔区域,海拔高度从650到2200米不等。有记录的两个亚种是L. i. inornata 和 L. i. hoogerwerfi,后者极为罕见,只在北部山区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