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氏鹇
英文名:Edwards's Pheasant
学名:Lophura edwardsi
【简介】
爱氏鹇(学名:Lophura edwardsi)是鸡形目雉科鹇属的一种鸟类,主要分布于越南中部的季节性热带森林中。该物种在生物学分类上与蓝腹鹇关系较近,两者于约270万年前分化为两个独立物种。爱氏鹇以纪念法国鸟类学家阿尔封斯·米勒-爱德华兹命名。
【外形特征】
体长约58—65厘米,雄鸟体重约1100克,雌鸟约为1050克。雄鸟全身深蓝色并带有金属绿光泽,头顶有白色小冠,面部皮肤鲜红;雌鸟羽毛以黄褐色为主,无明显冠羽。幼鸟主要为黄褐色,上体带有黑色斑纹。
【生活习性】
爱氏鹇主要栖息于越南中部湿润森林中的次生常绿低地森林,偏好棕榈树、藤蔓以及竹林覆盖的平缓坡地。
【鸣叫特征】
鸣叫时发出低沉的连续声“uk uk uk uk uk”。
【繁殖习性】
该物种的历史记录由于调查匮乏而较少。根据圈养个体资料,每窝产卵4-7枚,孵化期21-22天。幼鸟体色为灰色与黄色相间。
【保护状况】
爱氏鹇曾经被认为野外灭绝,直到1996年才被重新发现。自1896年首次描述以来,在野外极少被观察到。圈养条件下,每窝产卵数为4-7枚,蛋壳颜色为乳白色至淡粉色。爱氏鹇的种群数估计在野外仅有50-249只成熟个体。由于非法猎杀、栖息地破坏严重,使其濒临灭绝。尽管目前全世界圈养的个体超过1000只,仍面临近亲繁殖及遗传多样性降低的问题。野生个体可能非常少,并处于下降趋势中。IUCN将其列为极危物种,同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其附录I等级保护。
【地理分布】
爱氏鹇主要分布于越南中部的季节性热带森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