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背鹇
英文名:Bulwer's Pheasant
学名:Lophura bulweri
【简介】
鳞背鹇(学名:Lophura bulweri),属于鸡形目雉科鹇属。
【外形特征】
雄性鳞背鹇体长约80厘米,体重为1470至1800克。其特点是黑色羽毛边缘带有蓝色,紫光色的喉部和胸部,梳状的白色尾羽和红色的腿部。雌性较小,体长约55厘米,体色为单一的红褐色,尾羽长度为17.5-19厘米。
【生活习性】
鳞背鹇主要栖息在婆罗洲的混合龙脑香林、竹林及阿加西斯森林,海拔高度分布于300至1475米之间,有时下探到150-250米。其以地面觅食为主,以蚂蚁、白蚁、小型昆虫和小种子等高蛋白食物为主。
【鸣叫特征】
鳞背鹇的鸣叫声包括尖锐的领地呼唤与某些松鼠的叫声相似,高音的‘kak’或‘gack’警报声,以及接触时发出的穿透力强且带有金属质感的‘kook!, kook!’的声音。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从4月左右开始。雄鸟在求偶时会展开白色的尾羽,面部皮肤充血形成锤头状的蓝色斑块。已观测到一个在1985年文莱树根旁的巢穴,含有一个淡粉色的蛋。窝卵数通常为2至5枚不等,孵化期约24至25天,平均孵化后重量约为35克。
【外型辨识】
雄性鳞背鹇的白色尾羽和蓝色面部皮肤是其显著特点,与其它雉科鸟类形成直观差异。雌鸟与凤冠火背鹇的雌鸟相似,但后者有羽冠、斑点状的下体和白色的腿部。
【保护状况】
鳞背鹇目前被IUCN列为易危物种(VU),主要因为栖息地的丧失和过度猎捕导致数量减少。
【地理分布】
鳞背鹇主要分布于婆罗洲内陆,即东加里曼丹、沙巴、砂拉越的山地森林和高地雨林,海拔范围在300至1475米之间,偶尔下探至150-2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