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腹隼雕
英文名:Rufous-bellied Eagle
学名:Lophotriorchis kienerii
【简介】
棕腹隼雕(学名:Lophotriorchis kienerii),又称真隼雕(Hieraaetus kienerii)。体长约为46至61厘米,翼展105至140厘米,处于中等体型,体重范围从733克至800克不等。
【外形特征】
眼部和头顶覆盖有黑色羽毛,形成明显的黑色羽冠。前额、头顶、后颈、头侧均为黑色,略带金属光泽。上半身呈现深黑色,而喉部与上胸部则是白色,尤其下方腹部部分呈现栗褐色,并布满黑色纵纹。幼鸟缺乏黑色羽冠,但眼周带有深色斑纹,下体色素稀薄,呈现出全白的现象。眼色偏深棕色至红棕色,口喙铅灰色且带有黑色尖端,鼻蜡膜黄色,脚和趾色呈暗黄色。
【鸣叫特征】
它们通常未被观察到有明显的鸣叫声,但会在繁殖期反复发出尖锐的“keeee”声,展示飞行时的鸣叫可能会延长为类似吹笛般的“kee-kee-kee-kipkip-trree”。
【生活习性】
棕腹隼雕多栖息在低山及山麓地带内的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它们经常单独活动、静止守候,并且擅长快速而灵活的飞行、捕食。猎物包括鸡类、翠鸟、鸠鸽类、鼠类等小型动物。它们频繁地埋伏在树丛或草丛中,一旦发现猎物,便迅速发起突袭;有时亦会在森林中的开阔区域站桩或巡飞以观察和捕捉猎物。
【繁殖习性】
棕腹隼雕的繁殖季节自12月中旬持续至次年3月中旬。繁殖时,在密林中的高大树木顶枝上筑巢,用枯枝构成粗糙且庞大的巢,内部铺垫新鲜绿叶。每对筑巢的棕腹隼雕通常拥有两个备选巢穴。繁殖过程中,卵产在绿叶上,通常产下一枚暗灰白色带有淡红斑点的卵。之后亲鸟会轮流孵化卵。繁殖期间具有很强的护巢性和领地意识,对竞争对手甚至同类非常警戒。
【外型辨识】
棕腹隼雕共分化成2个亚种,中国所见亚种为指名亚种(Hieraaetus kienerii kienerii),分布局限于海南岛与云南盈江,极少见。分为以下两个亚种:
1. 棕腹隼雕指名亚种(Hieraaetus kienerii kienerii):分布区包括印度、不丹、尼泊尔、斯里兰卡等;
2. 棕腹隼雕印尼亚种(Hieraaetus kienerii formosus):分布区覆盖缅甸、中国海南岛、欧洲印度支那、马来半岛、大巽他群岛、菲律宾及苏拉威西群岛。
【保护状况】
棕腹隼雕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近危物种(NT)。于《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二级保护动物。加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濒危名录。该物种分布范围较广,种群数量较为稳定,被视为无直接生存危机。然而,因栖息环境破坏等因子,未来可能需要保护措施的关注。
【地理分布】
棕腹隼雕分布在亚洲南部、东南亚及印尼苏拉威西岛部分地区,包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苏门答腊等地;在中国海南岛南部亚热带森林中亦有记录。2023年10月,该物种的一只个体在四川龙门山迁徙猛禽监测项目中的崇州都统岩附近重现,这一发现被认证为成都市鸟类新记录。此发现强调了保护境内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进一步证明棕腹隼雕在特定地区的存在和活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