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冠鸨
英文名:Red-crested Korhaan
学名:Lophotis ruficrista
【简介】
红冠鸨(学名:Lophotis ruficrista),又称红色冠鸨,是一种中型鸟类,广泛分布于非洲南部地区。它们具有独特的身体花纹和求偶展示。
【外形特征】
体长约50厘米,平均体重约680克。背部有白色的V字形印记,胸部和腹部为黑色,前颈灰色,后颈淡黄色,头顶和眼上方为灰色,有较小的粉色颈嵴(展示时竖立),嘴为灰色,腿为黄色。雌性体型与雄性相似但头部和颈部的灰色区域被淡黄色覆盖,背部奶油色V字形印记更为醒目,脸部黑色区域相对更大。
【生活习性】
主要生活在灌木丛、轻木林地带、荆棘国家、灌木草原及河流附近的植被中。以昆虫(如甲虫、蚱蜢、蚂蚁)、浆果、种子和树胶为食。
【鸣叫特征】
雄鸟在求偶时刻会通过一连串加速的“tic-tic-tic”点击声,接着是一系列音量逐渐增大的哀婉哨音“sweee-swee-sweee sweet”。
【繁殖习性】
繁殖期通常从十月至次年四月,繁殖高峰期为十月至十一月。雄鸟在开阔地带集合,用引人注目的求偶叫声吸引雌鸟。巢通常位于地面的小树苗或灌木旁,每窝产卵1到2枚。
【外型辨识】
红冠鸨头部更多的灰色特征,特别是在头顶部分。雌性红冠鸨体表特征与雄性相似但有所差异,特别是头部和颈部的灰色区域被淡黄色取代,背部奶油色V字形标记和脸部黑色区域明确区分于黑鸨雌性。
【物种区别】
相比于黄冠鸨及萨氏鸨,红冠鸨头部更多的灰色特征,特别是在头顶部分。雌性红冠鸨体表特征与雄性相似但有所差异,特别是头部和颈部的灰色区域被淡黄色取代,背部奶油色V字形标记和脸部黑色区域明确区分于黑鸨雌性。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等级被列为IUCN无危级别,但根据CITES II条款被列入保护名录。红冠鸨在博茨瓦纳每100公顷约有1只鸣叫雄鸟记录,津巴布韦仍相对常见,但部分地区的数量因过度放牧而有所下降。在南非较常见的Transvaal地区更是如此。
【地理分布】
红冠鸨的地理分布集中于非洲南部地区,横跨安哥拉、纳米比亚至莫桑比克、斯威士兰和南非的广阔区域,也包括博茨瓦纳、赞比亚和津巴布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