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冠雀鹀
英文名:Grey-crested Finch
学名:Lophospingus griseocristatus
【简介】
灰冠雀鹀(学名:Lophospingus griseocristatus),是裸鼻雀科黑冠雀鹀属的小型鸣禽。主要栖息在南美洲的玻利维亚中部至阿根廷西北部,海拔1500至3100米之间的干旱山区。
【外形特征】
灰冠雀鹀体型较小,外形轮廓类似于麻雀。成鸟显著特征包括短小暗灰色的羽冠,上体呈灰橄榄色,臀部稍蓝灰色;腹部为淡灰色,喉部和腹部的颜色更接近白色。最引人注目的是宽大的白色尾端。喙嘴呈锥形,上喙较深色,下喙为淡黄色至粉红色,虹膜深色。
【生活习性】
灰冠雀鹀多在地貌较为露天、干燥贫瘠的谷底或山坡区域觅食。主要以植物种子为食,特别是在非繁殖季节。栖息地类型涵盖了从沙漠到类似沙漠的干燥谷地环境,常与干枯灌木丛、高大的仙人掌相伴。与其他雀鸟类不同,该物种在觅食时大多数时间选择在地面上活动而非跳跃飞行。
【鸣叫特征】
本文未提及灰冠雀鹀的鸣叫特征。
【繁殖习性】
关于灰冠雀鹀的繁殖习性和生态细节记录较为有限,但在玻利维亚已观察到幼鸟出现于12月、6月和4月,表明繁殖季节一年存在多次繁殖的时间点。其生活习性鲜明,多以种群形式活动,繁殖季节则会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
【外型辨识】
灰冠雀鹀在形态上与黑冠雀鹀的青年体和雌体近似,差异在于灰冠雀鹀的羽冠更宽,而后者则有更为细窄的眼纹;相较之下,两者在地理分布上也不存在重叠,因此通过地理分布信息可轻松区分。
【物种区别】
本文未详细描述与其他鸟种的区别,仅指出与黑冠雀鹀的区别在于羽冠的宽度不同及地理分布无重叠。
【保护状况】
灰冠雀鹀由于分布广泛且数量较为稳定,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定为低危(LC)级别,保护状况乐观。
【地理分布】
该物种广泛分布在玻利维亚中部至阿根廷西北部等地区,占据了较为干燥乃至沙漠化的安第斯山麓地带。灰冠雀鹀以独特的白色尾尖及其他灰橄榄至蓝灰色羽毛成为辨识物种的重要依据。此外,该物种常在干旱的山间谷地和灌木丛中活动,揭示了其兼顾觅食和生存的独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