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鸡形目 > 雉科 > 虹雉属 > 棕尾虹雉
棕尾虹雉

棕尾虹雉

英文名:Himalayan Monal

学名:Lophophorus impejanus

【简介】
棕尾虹雉(学名:Lophophorus impejanus),又称九色鸟,是鸡形目雉科虹雉属的大型鸟类。该物种主要栖息于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山区域,在中国西藏南部、四川等地,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缅甸等国的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外形特征】
雄性棕尾虹雉体长约70厘米,重约2380克;雌鸟相对略小,体长约63厘米,重约2150克。雄鸟全身色彩绚丽,头部为铜绿色,还有一簇较长的红色羽冠,呈匙状羽端。其上体羽毛呈铜绿、紫及蓝绿等色,并具有金属光泽;翅膀上部亦为金属紫色,有铜绿色边;尾羽为棕红色,下体羽毛为黑褐色。雌鸟色彩较为素淡,通体羽毛以棕褐色为基础,带有黑色、棕色和黄色的纹路;颏部、喉部及下背为白色,尾羽则为棕色和黑色,尖端为白色。

【生活习性】
棕尾虹雉生活在海拔2100至4500米间的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丛和草甸地带。雄鸟鸣叫声常在繁殖季节发出,呈类似高音符的“kur-lieu”或“kleeh-wick”。它们在不同季节展现出显著的垂直迁移模式,夏季可能上升至雪线以上,冬季则降至较低海拔。该物种以植物根茎、种子、嫩叶和其他昆虫等为食。

【鸣叫特征】
棕尾虹雉的雄鸟在繁殖季节会发出类似高音符的“kur-lieu”或“kleeh-wick”的叫声。

【繁殖习性】
棕尾虹雉在繁殖季节4月至6月达到高峰。它们筑巢于植被稀疏的森林地面,通常在岩石、灌木或树隐蔽处。每窝产卵3至8枚,孵化期约为28天,卵为淡黄色或皮黄色,带有红褐色和紫色斑点。

【保护状况】
棕尾虹雉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该物种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栖息地破坏和过度捕猎。据估计,在中国数量不足1000只。

【地理分布】
棕尾虹雉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南侧,海拔2400至4500米的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丛、草甸等地带。分布范围包括阿富汗东部、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缅甸北部以及中国西藏南部和四川等地。冬季常下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地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