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蝗莺科 > 蝗莺属 > 斑胸短翅蝗莺
斑胸短翅蝗莺

斑胸短翅蝗莺

英文名:Spotted Bush Warbler

学名:Locustella thoracica

【简介】
斑胸短翅蝗莺(学名:Locustella thoracica),是雀形目蝗莺科蝗莺属的一种小鸟。这种鸟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中部的高海拔地区,冬季迁徙到更高低纬度和沿海地区。

【外形特征】
斑胸短翅蝗莺体长约12至14厘米,体重约为9至13.4克。它有一个短而圆的尾巴和长而棕色的下尾覆羽,末端呈现出白色。同时,它的喙细长而尖锐。繁殖期内,指名亚种通常具有赤褐色头部、白色眼眉,侧头部位呈灰色,喉部为白色,胸部则是灰色底色上携带深色斑点,下体则显示明显的白色横纹。非繁殖期间,斑点不明显,下体可能会呈现出一些黄色调,而下颌基部则呈现淡色特征。羽毛的细微变化在非繁殖期更为明显,如幼鸟下体模糊斑点、更黄以及淡黄色的眼眉,而亚种Prevalskii较浅,颜色更偏赤褐色,且翼尖较尖但差异并不是很大。

【鸣叫特征】
斑胸短翅蝗莺的鸣叫特别且声音传播距离远,鸣叫声由一系列的机械点击和嗡嗡声组合而成。其鸣叫模式开始于一系列中速点击声,之后是五次高速点击声,最后是一段嗡嗡声。整体声音频率在4至7千赫兹之间波动,并呈现出重复的两种短语结构,最终是一种短暂停顿后再度出现模式。

【生活习性】
斑胸短翅蝗莺主要栖息在林线以上的桧树和杜鹃灌丛中,繁殖时能在高达4300米的高度范围内活动,冬季则迁移到接近山麓地带和平原区。这种鸟的行为相当隐秘,喜好穿梭于密集的灌木和矮树林丛中,在觅食时特别偏好芦苇床和湿地草地边缘地带。

【繁殖习性】
斑胸短翅蝗莺在5月中旬至6月初这段时间内到达繁殖地,不过具体非繁殖期内的行为特征并未有详细的记录。

【外型辨识】
斑胸短翅蝗莺与北短翅蝗莺在外观上难以区分,但颈部和胸部区域的灰色调更为强烈;同时,该物种的上体色调相对温暖,与四川短翅蝗莺和中华短翅蝗莺相比,其下体特征更平滑,平均色彩也更暖和。

【保护状况】
据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斑胸短翅蝗莺目前的保护状态为LC(无危)。然而,在一些地区,由于放牧和砍伐植被用作燃料的原因,该物种的繁殖栖息地可能受到一定的威胁。

【地理分布】
斑胸短翅蝗莺的繁殖范围包括喜马拉雅山脉中部至中国中部的山区,而其越冬地则遍布印度北部、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的东喜马拉雅和中部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