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蝗莺科 > 蝗莺属 > 中华短翅蝗莺
中华短翅蝗莺

中华短翅蝗莺

英文名:Chinese Bush Warbler

学名:Locustella tacsanowskia

【简介】
中华短翅蝗莺(Locustella tacsanowskia),属于雀形目、蝗莺科、蝗莺属的鸟类。主要繁殖于中国东北至广西、云南、四川、青海东部及甘肃西南部,越冬则常见于云南南部,遍布地区海拔高度为2800至3600米之间。

【外形特征】
中华短翅蝗莺体长约13厘米,体重介于9.8至12.4克。上体呈橄榄褐色,翅膀和尾巴沿用同样色调;耳羽带有细白条纹,下耳羽有褐色斑点;喉部和腹部中央呈现白色或略微带有黄色,胸部和两侧部位多为灰褐色或黄褐色,并可能带有轻微的褐色斑点;下尾覆羽为褐色,边缘宽大且呈白色,在野外观察时显得较为苍白。虹膜深褐色,喙在繁殖季节全黑或者非繁殖季节上喙为黑褐色、下喙粉红色;跗蹠颜色浅粉红。幼鸟羽毛覆有极大的硫磺黄色,伴有暗色的胸斑,头部和身体羽毛通常在十月/十一月被替换。

【鸣叫特征】
中华短翅蝗莺的鸣叫声具有显著特性,类似虫鸣,特点与北短翅蝗莺相近,只是更为粗糙,带有一种砂纸摩擦般的质感。

【生活习性】
喜欢潮湿生态环境,多见于密生灌丛,如落叶松林中的稠密植被区域。夏季繁殖期也多活动在东帕拉尔地区(如东西伯利亚至西藏和华南),冬季则迁徙至印度东北部、云南和东南亚等地。

【鸣叫特征】
中华短翅蝗莺的鸣叫声具有显著特性,类似虫鸣,特点与北短翅蝗莺相近,只是更为粗糙,带有一种砂纸摩擦般的质感。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中华短翅蝗莺会在东帕拉尔地区(如东西伯利亚至西藏和华南)活动;而在非繁殖期,该鸟类会迁移到印度东北部、云南及东南亚等地。

【外型辨识】
在与斑胸短翅蝗莺进行对比时,中华短翅蝗莺体型显得较为修长,尾巴相对更长;嘴和初级飞羽也稍显长,羽毛颜色较为朴素,特别是下尾覆羽部位尤为如此;雌雄外貌相似。

【物种区别】
在与斑胸短翅蝗莺进行对比时,中华短翅蝗莺体型显得较为修长,尾巴相对更长;嘴和初级飞羽也稍显长,羽毛颜色较为朴素,特别是下尾覆羽部位尤为如此;雌雄外貌相似。

【保护状况】
中华短翅蝗莺已被《有重要生态、科学和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收录。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它的保护级别定为LC(无危)。

【地理分布】
该种鸟类繁殖于欧亚大陆中部至中国的东北部,非繁殖期内主要栖息于东南亚。为了与新的分类地位一致,中华短翅莺的中文名最近由中华短翅莺更新为中华短翅蝗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