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山短翅蝗莺
英文名:West Himalayan Bush Warbler
学名:Locustella kashmirensis
【简介】
喜山短翅蝗莺,学名为Locustella kashmirensis,是雀形目蝗莺科蝗莺属的一种鸟类。其显著的外形特征包括棕色体羽、厚实的圆形尾部、黑色直喙和灰色腹部,胸部两侧呈灰暗色调。这种鸟类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地区,具体包括印度西北部的喜马偕尔邦和北阿坎德邦,以及尼泊尔的西部区域。
【外形特征】
喜山短翅蝗莺的体长约12至14厘米。其上体呈现稍浅的棕色,耳覆羽及颈侧带有轻微的浅灰色,而超眉纹则呈现出灰白至近白色。其喉部颜色变化较大,胸部偏灰色。两胁和下尾覆羽呈现淡锈褐色,且尾覆盖羽具有显著的白色边缘。成鸟主要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普通形态,另一种是暖黄色胸部形态。后者具有暖黄色的超眉纹和胸部,缺乏明显的灰色调,喉部通常没有斑点,偶尔会显示出颈部项链般的条纹。它们的翼形与斑胸短翅蝗莺相似,雌雄外形相似,但幼鸟的特征未有充分描述。
【鸣叫特征】
喜山短翅蝗莺的鸣叫声独特,首先由少数几个快速而中频的咔哒声开始,随后跟随着两到三个极高的咔哒声,接着是短暂的嗡嗡声,更多咔哒声和嗡嗡声随之而来,整个鸣叫声序列持续不到一秒钟。这种声音会在不间隔的情况下重复。叫声主要由短暂粗糙且强调的“shtak”组成,频率为每秒1至4个音符。
【生活习性】
喜山短翅蝗莺偏好生长在高山地区的潮湿植被中,繁殖季节主要栖息在苔草为生的优点的环境中,海拔高度在3200至4000米之间。它们的迁徙行为信息有限,推测该物种可能在冬季跨过山去迁徙到北阿坎德邦的平原地带。它们以昆虫为主要食物来源,觅食方式和斑胸短翅蝗莺相似。
【繁殖习性】
关于喜山短翅蝗莺的繁殖习性,相关记录不多,在尼泊尔有零星记录到雏鸟和巢穴的情况,推测其繁殖期大概率集中在夏季。
【外型辨识】
这种鸟类与斑胸短翅蝗莺极其相似,可通过其分布区域和鸣叫声的不同来进行区分。喜山短翅蝗莺的鸣叫声中包含有两个连续的嗡嗡声,而斑胸短翅蝗莺的只是有一个低频率嗡嗡声。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评定,喜山短翅蝗莺目前为LC(无危)级别。在尼泊尔的安纳普尔那保护区,此物种的分布可能相对广泛。然而在克什米尔的状态不确定,自从有旧标本记录以来,在此地区鲜有确认的观测纪录。
【地理分布】
喜山短翅蝗莺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印度的喜马偕尔邦和北阿坎德邦,以及尼泊尔的西部地区,繁殖期通常出现在高海拔山坡地区,而冬季迁徙时可能至北阿坎德邦的较低海拔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