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蝗莺科 > 蝗莺属 > 大叻短翅莺
大叻短翅莺

大叻短翅莺

英文名:Dalat Bush Warbler

学名:Locustella idonea

【简介】
大叻短翅莺(学名:*Locustella idonea*),又名Dalat Bush Warbler,属于雀形目蝗莺科。这种鸟类主要分布于越南中南部地区,特别是在Kon Tum和Dalat高原,但也可见于较高海拔地带,冬季会迁移到较低海拔的区域。起初被列为高山短翅蝗莺的一个亚种,现已被确认为独立的种类。

【外形特征】
大叻短翅莺体长约12-14厘米,体重约10克。这种鸟类体型中等,呈锈棕色。全身颜色的变化范围较大,但经常显得较为暗淡,尤其是翅膀和尾部。头顶、耳羽、颈背部以及上体多为锈棕色,有些个体有着白色的眉纹,与深色的面部形成对比。咽喉是灰白色或淡黄色,有时侧部会带有斑点;胸部略带灰色,胁腹及尾下覆羽为深棕色,尾下覆羽边缘颜色略有变化。虹膜为棕色,喙为黑褐色,其基部露出的皮肤为黑色;腿呈淡粉色。雌雄外观相似,并且幼鸟可能会呈现较为暗淡的棕色,尾部相较成鸟更短一些,它们的下颚基部为淡粉色。

【鸣叫特征】
该鸟种鸣唱内容通常表现为连续的嗡嗡声,典型叫声为“bizee, bizee, bizee, bizee”,从密集的草丛或灌木丛中发出。

【生活习性】
大叻短翅莺通常为高海拔的留鸟,冬季时则会迁往低海拔的地方,甚至能迁徙到喜马拉雅山麓平原之外。值得注意的是,亚种melanorhyncha被认为是长距离迁徙者,且这是在香港地区较为常见的冬候鸟之一。

【外型辨识】
与其他几种短翅蝗莺相比,比如棕褐短翅蝗莺,大叻短翅莺因喙更粗壮且完全为黑色,面颊颜色较深,喉咙斑点较少,尾部覆羽上的斑点图案较明显而容易区分。与斑胸短翅蝗莺和北短翅蝗莺相比,该物种通常呈现出更深的羽毛颜色,尾部绘制的斑点色彩更温和,且尾巴更长,喙也较大。

【保护状况】
关于大叻短翅莺的具体保护状况,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尚未提供详细的信息,建议查阅最新的相关资料以获取最新数据。

【地理分布】
大叻短翅莺独特的栖息环境使其主要局限于越南中南部的特定区域及喜马拉雅山麓所在的特定平原附近。这里描述的地理分布范围阐释了该物种的典型活动区域,亦展现了其栖息和迁移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