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蝗莺科 > 蝗莺属 > 岩短翅蝗莺
岩短翅蝗莺

岩短翅蝗莺

英文名:Friendly Bush Warbler

学名:Locustella accentor

【简介】
岩短翅蝗莺,学名为Locustella accentor,英文名Friendly Bush Warbler,属于雀形目·蝗莺科·蝗莺属。这种鸟类特有分布于婆罗洲山林中。

【外形特征】
岩短翅蝗莺体型较小,体长约15厘米,体重约14克。其外观呈暗褐色,喉部斑驳灰白,胸部和腹部带灰色调。上身和侧翼为均匀的深暖褐色,头部和颈部侧面转为较深的灰色。翅膀和尾羽近乎黑色,边缘有棕色羽缘。下巴到喉部为白色,逐渐转为灰色的胸部和颊区,喉部区域分布着深色斑点。下体包括胸部和大腿为深灰色,散布着细薄的白色羽缘和斑点图案。虹膜为深棕色,喙为黑色,腿为深灰褐色。

【生活习性】
岩短翅蝗莺主要栖息于潮湿阴暗的雨林下层,尤其偏好覆盖苔藓的枯树干和倒树环境,活动高度集中在海拔2135至2745米之间。独处或结队觅食,靠近地面,通常面朝落叶密集区,跳跃于枯枝落叶间。它们还常常表现出跟随人类行走的行为,常常跳跃在人的脚边,拍打翅膀和尾巴,从草丛或落叶中拾取惊扰的昆虫。

【鸣叫特征】
岩短翅蝗莺的鸣叫声通常在密林中重复发出,先由结巴前奏引出,随后是单调的湿气鸣声。常见的版本为“dzhee-dzjee-zeeeeee-ah”或“trrp, trrrp, trzzzzz”,每分钟可重复多达40次。另一种较弱、音调更低、节奏更慢的版本为四音节模式,如“tu di dzu-yu”,大约每分钟重复20次。此外,也经常能听到低声、缓慢的变异鸣声。

【繁殖习性】
关于繁殖的具体信息还不明确,但有观察者发现了在7月和8月间该鸟类活跃的鸣叫行为。

【外型辨识】
与相同分布区域内的长尾短翅蝗莺相比,岩短翅蝗莺体型较小,尾羽较整齐,仅10根并且不散乱,脚部也相对更弱小。幼鸟颜色更深,原亚种未表现出成鸟的白色喉部特征。

【物种区别】
与相同分布区域内的长尾短翅蝗莺相比,岩短翅蝗莺体型较小,尾羽较整齐,仅10根并且不散乱,脚部也相对更弱小。幼鸟颜色更深,原亚种未表现出成鸟的白色喉部特征。

【保护状况】
据IUCN指标,岩短翅蝗莺被列为“LC—无危”。尽管如此,其分布范围狭窄并且数量较低,种群密度并不大。近年来的观察显示,该物种多见于较高海拔地区(即1000米以上)。然而,整体而言,其种群下降速度尚无法定义为显著,威胁级别可以视作中等。

【地理分布】
主要位于婆罗洲的东北部山区,主要分布于基纳巴卢山脉以及其邻近的Trus Madi 和Tam Boiyanan山峰。

【饮食习惯】
岩短翅蝗莺倾向于捕食小圆黑甲虫(Coleoptera)、微小的蝇(Diptera)和微型蜘蛛(Araneae),以满足其营养需求。这种饮食生态使得它们成为森林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