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尾塍鹬
英文名:Black-tailed Godwit
学名:Limosa limosa
【简介】
黑尾塍鹬(Limosa limosa),又称黑尾鹬,是鸻形目丘鹬科塍鹬属的一种中型涉禽。最早记录于1758年,由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奈在《自然系统第十版》中描述。该物种共有四个亚种:冰岛亚种(L. l. islandica)、指名亚种(L. l. limosa)、东北亚亚种(L. l. melanuroides)。
【外形特征】
体长36-44厘米,以其长腿、长喙和独特的黑白翼斑著称。繁殖季节雄鸟胸部和颈部羽毛更鲜艳,雌鸟颜色较淡。主要栖息于湿地、沼泽、稻田等地方。
【生活习性】
觅食时通过长嘴探测深水中的食物,包括昆虫、蠕虫、软体动物、蜘蛛、鱼卵和植物种子。繁殖期在5-6月,期间会集小群在沼泽湿地营巢,产卵4枚,孵化期约24天。
【鸣叫特征】
未提及具体内容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雄鸟胸部和颈部羽毛更鲜艳,雌鸟颜色较淡。主要栖息于短草覆盖的地面求偶筑巢,由雌雄轮流孵卵。夏季气温对其繁殖成功率有正相关影响。
【外型辨识】
身体高而直,喙长且直、黑色基部肉色尖端;繁殖季节体色相对鲜艳,上颈部和胸部呈现出明亮的橙红色,腹部为白色或深色横纹;冬季时上体变为灰褐色,胸部和上体灰色。
【物种区别】
未提及具体内容
【保护状况】
全球种群数量估计约为63.4万至80.5万只。面临栖息地破坏、森林砍伐等威胁,被IUCN评估为近危物种(NT)。在一些国家如澳大利亚被列为濒危物种。
【地理分布】
繁殖范围从冰岛延伸到欧洲及中亚地区,越冬则遍及南欧、非洲、南亚至澳大利亚。荷兰将其列为国鸟。与斑尾鹬相比,更善于适应内陆和淡水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