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簇岩吸蜜鸟
英文名:Scaly-breasted Honeyeater
学名:Lichmera squamata
【简介】
白簇岩吸蜜鸟(Scaly-breasted Honeyeater,Lichmera squamata)属于雀形目、吸蜜鸟科下的岩吸蜜鸟属。体型与麻雀相近。
【外形特征】
成年个体呈橄榄灰褐色,胸前带有暗色斑点,脸颊有一块白色斑纹。上半身呈橄榄灰褐色,臀部和尾覆羽颜色偏黄橄榄色。脸部白色标记显著,黑色皮肤覆盖眼周,下巴和喉咙为白色或微黄色,腹部颜色多样,从接近白色到淡黄橄榄色,胸部带有黑橄榄色的‘花边’,逐渐变淡为腹部的亮黄色。虹膜颜色从灰黄到深棕色不等,喙和腿为黑色。雌雄羽毛相似,但在体型上,雄鸟略大于雌鸟。
【生活习性】
它们栖息在沿海和低地的次生季风林、开阔灌木丛、轻度森林边缘、椰子种植园和村庄地带。以花蜜和昆虫为食,常常单独或几只结伴在花间觅食,也偶尔加入混种鸟类群体。偏好椰子树及其他树冠层的不显眼花卉。
【鸣叫特征】
白簇岩吸蜜鸟鸣叫声多变,包括下滑的哨音‘chirrup’、‘chisip’,上升的‘chirrup’,响亮下降的‘teu, tutututututututututututu-tu-tu’,快速重复的尖锐哨声‘tsi-tsi-tsi-tsi’或‘tchi-tchi-tchi-tchi’。
【繁殖习性】
白簇岩吸蜜鸟筑巢细致,巢外挂有蜘蛛网、羊毛或棉絮,入口一侧,有时顶部部分封闭,带着尾巴从前方或下方垂下。每窝产卵2枚,但更多的繁殖数据尚未有明确记录。
【外型辨识】
与印尼岩吸蜜鸟相比,白簇岩吸蜜鸟除了胸前带有斑点、脸部有白色标记外,幼鸟下体呈橄榄灰色,斑点不太明显。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评估,该鸟种被列为无危级别(LC),在Yamdena和Damar岛较为普遍,但在其他一些特定岛屿上分布较少。
【地理分布】
白簇岩吸蜜鸟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小巽他群岛,特别是东部和南部的摩鹿加群岛,包括Wetar、Leti、Babar、Tayandu、Kai和塔宁巴尔群岛。在Yamdena和Damar岛上较为常见,而在Terbang Utara和Terbang Selatan两个小岛上较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