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岩吸蜜鸟
英文名:Brown Honeyeater
学名:Lichmera indistincta
【简介】
褐岩吸蜜鸟(学名:Lichmera indistincta)是雀形目吸蜜鸟科岩吸蜜鸟属中的一种中等体型鸟类。它是唯一跨越华莱士线进入亚洲地区的吸蜜鸟,分布范围包括澳大利亚西部、北部、中部和东部,新几内亚中南部,印尼阿鲁群岛,小巽他群岛,巴厘岛。此外,它们还出现在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外形特征】
褐色岩吸蜜鸟体长12至16厘米,体重9至11克,雌雄差异不大。该物种头部、背部、臀部及上尾覆羽渐变棕色,翅膀颜色稍深。褐岩吸蜜鸟拥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后眼斑黄色绒簇。另外,翅膀和尾巴展开时显示淡黄橄榄色斑块。
雄鸟额头和冠部呈暗褐色,雌鸟外表与雄鸟类似,但额头和顶冠与上体颜色一致。幼鸟的外貌与雌鸟较为相似,但可能缺少黄色眼后斑。这些鸟类的喙呈黑色,适合采集花蜜,而在繁殖季节雄鸟的口裂会变为黑色,平时是淡黄色。幼鸟的口裂则尤为肿胀且呈亮黄色。
【鸣叫特征】
褐岩吸蜜鸟以其响亮、清脆和类似于音乐的鸣叫声而著名,尤其在清晨时分最为活跃。它们会发出“sweet-sweet-quarty-quarty”的声音,尽管体型比起同类小巧,但叫声却相当响亮。除此以外,它们在受到警觉时会发出急速的“ke-ke”声。
【生活习性】
褐岩吸蜜鸟通常栖息在各种多样化林地环境,如红树林、桉树森林、城市公园和花园。它们会随开花植物的季节性变化进行迁徙,主要以花蜜为食,并辅以昆虫,活跃地在树木的冠层中觅食,偶尔也会下到地面。早晨是它们觅食最频繁的时间段,这也是花蜜资源最为丰富的时段。褐岩吸蜜鸟的身体质量随着每天的摄入量出现波动,早晨进食最多,消化时的能量供给最为充沛,特别是在冬季,它们会精挑细选食物以平衡能量。
【繁殖习性】
褐岩吸蜜鸟的繁殖时间非常灵活,一年之内几乎在每个月都会有记录。雌鸟在密林或树枝的分叉处建造杯状巢穴,雄鸟则会协助提供巢材。巢材包括草、软树皮、蜘蛛网等,内部再加以植物绒毛以构建舒适空间。平均每窝产2至3枚卵,雌鸟独立孵化卵,孵化期约为13至14天,幼鸟大约在13至17天后离巢,由双亲共同喂养。
【外型辨识】
区别褐岩吸蜜鸟与幼年灰岩吸蜜鸟的难度较大,但后者通常更暗且缺乏黄色翼斑。
【保护状况】
根据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评估,褐岩吸蜜鸟的保护级别被定为LC(无危)。
【地理分布】
除了澳大利亚的特定区域外,该物种亦见于巴厘岛、小巽他群岛、印尼阿鲁群岛、新几内亚中南部。在中国的台湾省以及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均有分布。此外,它们也出现在菲律宾、文莱、马来西来、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爪哇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尽管在某些地区数量有所下降,如西澳大利亚的小麦带,但总体上该物种数量稳定,并分布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