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吸蜜鸟科 > 岩吸蜜鸟属 > 黄耳岩吸蜜鸟
黄耳岩吸蜜鸟

黄耳岩吸蜜鸟

英文名:Flame-eared Honeyeater

学名:Lichmera flavicans

【简介】
黄耳岩吸蜜鸟(学名:Lichmera flavicans),属于雀形目吸蜜鸟科岩吸蜜鸟属。该物种以其亮眼的金色耳斑和橄榄绿色的羽毛著称,广泛分布于帝汶岛上,栖息于季雨林、林缘、次生植被和尤加利树林等地带,常见于海拔500至1000米的山脚区域。

【外形特征】
黄耳岩吸蜜鸟体长约为12.5至14厘米,具有弯曲而结实的喙。其上体呈浓郁的绿橄榄色,头部有黑色面罩,眼区被遮蔽,下缘则为淡灰色或淡蓝灰色的须纹和前耳羽,而后耳羽有鲜明的金色斑块。下体呈橄榄黄色,颏部和喉部则呈现灰暗色,向下逐渐演化为密集的灰橄榄色斑点或条纹。翅膀和尾下覆羽多呈灰橄榄色。雄鸟可能比雌鸟略大。幼鸟的羽毛尚未充分研究,但已知其上体缺乏黄色耳斑,下体斑点也不够明显。

【鸣叫特征】
它们的鸣叫包括一系列悦耳而轻快的音符,有类似莺类的特质。叫声则多为短暂重复的‘zirt’音。

【生活习性】
黄耳岩吸蜜鸟栖息于季雨林、林缘、河流旁的林木、次生植被以及尤加利树林,主要分布在海拔500至1000米的山脚区域。尽管大多数个体会选择留在同一地区,但也有局部迁移行为,最低可观察到的迁徙地点在230米的高度,最高则可达2000米。

【繁殖习性】
目前有关其繁殖活动的唯一记录显示,繁殖季节集中在四月份,但缺乏更多详细信息。

【外型辨识】
该种鸟同纹胸吸蜜鸟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下体的黄色覆盖区域、细长的须纹以及缺乏白色喉咙等特征。

【保护状况】
黄耳岩吸蜜鸟目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无危物种(LC)。

【地理分布】
黄耳岩吸蜜鸟具体分布于帝汶岛,属于华莱士区。该鸟种主要分布在帝汶岛及其附近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