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鸽形目 > 鸠鸽科 > 巨地鸠属 > 巨地鸠
巨地鸠

巨地鸠

英文名:Wonga Pigeon

学名:Leucosarcia melanoleuca

【简介】
巨地鸠,英文名:Wonga Pigeon,学名:Leucosarcia melanoleuca。属于鸽形目鸠鸽科巨地鸠属,目前该属单型,包含另一个已经灭绝的种类Leucosarcia proevisa。

【外形特征】
巨地鸠体型丰满、短颈、宽翅和长尾,长度在38至45厘米之间。其上体石板灰色,尾巴蓝黑色,尾羽尖端白色,翅膀黑色带褐色。头部前面部分(包括前额、前冠、下颌和上喉)白色,逐渐过渡为灰色直至头顶和颈部。眼周黑色,胸部灰色逐渐变窄至腹部形成显著的白色V字形图案,腹部和两胁白色,带有黑色和棕色的半月形或楔形标记,下覆羽深棕色,边缘淡黄色。喙基部红色,远端棕色,腿脚深粉红色。性别相似,幼鸟与成鸟相似,但羽色更暗且较为模糊。

【鸣叫特征】
巨地鸠的鸣叫声为响亮的“咕”声,频率约每秒两次,声音单调且悠远。

【生活习性】
巨地鸠生活在茂密的温带和亚热带雨林、湿润硬叶林、次生林和灌木森林中,尤其喜欢有Acacia、Casuarina或Exocarpus植被的环境。它们也偶尔出现在开阔林地,只要地表植被覆盖良好即可。它们的活动范围通常在森林中的空地、路边和花园,意图寻找适合行走并有充足遮蔽的地面。

【繁殖习性】
巨地鸠全年均可繁殖,繁殖高峰期为春季和夏季(9月至2月)。它们通常选择大树枝枝杈筑巢,巢直径约30厘米,深度约9厘米。巢离地面2至20米不等。每窝产两枚白色卵,由双亲共同孵化,孵化期为16至18天。幼鸟在26至27天后离巢,有时可早至18至19天。

【外型辨识】
巨地鸠凭借其石板灰色上体、腹部明亮的白色V字形图案以及响亮重复的“咕”声而易于识别。

【保护状况】
巨地鸠被IUCN列为无危(LC),但在澳洲内陆分布区它们的种群数量有所下降,特别是由于猎杀、森林砍伐和狐狸、野猫等野生物种的影响。

【地理分布】
巨地鸠分布在澳大利亚东部,具体地理分布如下:
- 昆士兰州中部至维多利亚州东海岸。
- 北部边界向南延伸至卡纳文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