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岛鸬鹚
英文名:Bounty Shag
学名:Leucocarbo ranfurlyi
【简介】
邦岛鸬鹚(学名 Leucocarbo ranfurlyi,英文名 Bounty Shag),是鸟纲、鲣鸟目、鸬鹚科中的一种特有鸟类,仅分布于新西兰东南部的邦蒂群岛。这种大型鸬鹚具有独特的外貌特征。
【外形特征】
体长约71厘米,雄鸟体重约为2300至2900克,雌鸟体重为2000至2700克。其头部、背部及腿部外侧为亮黑色,带有蓝绿色光泽,下体呈白色,翅膀上还有一道清晰的白色横纹。繁殖季节时,面部皮肤变为橙红色,雌鸟和雄鸟的嘴角处似乎延伸出一圈橙红色的肉囊。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平时的腿为粉红色,喙为暗灰色并带些许角褐色,且尖端泛黄。在非繁殖季节,喙基周围皮肤呈灰黄色;幼鸟则体型较小,上身呈棕色,面部皮肤为粉红或棕红色。
【鸣叫特征】
无详细描述
【繁殖习性】
邦岛鸬鹚居住于海洋环境中,活动范围广泛,利用擅长的潜水技能捕猎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在繁殖季,它们结巢于悬崖峭壁处,使用海草、鸟羽和泥沙构建巢穴;每窝产卵通常为2枚至3枚,孵化期约28天。雄性和雌性共同承担喂养幼鸟的责任。
【外型辨识】
这种鸬鹚具有很强的识别特征,体形较大,且面部的橙红色肉囊更加显著,缺乏明显的黄色线条
【物种区别】
与同属其他物种相比,邦岛鸬鹚体形较大,且面部的橙红色肉囊更加显著,缺乏明显的黄色线条,因此具有很强的识别特征
【保护状况】
尽管数量较少,但由于严格的地理分布和栖息环境的保护措施,邦岛鸬鹚没有面临严重的生存威胁。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其为易危物种(VU),表明其数量并未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而是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地理分布】
邦岛鸬鹚仅限于新西兰东南面的邦蒂群岛。这一区域因为缺乏外来物种的入侵以及人类活动的限制,使该物种能够在相对自然的环境下繁衍生息。自1978年科学家对这种鸟类展开观测以来,研究人员在11个不同的岛屿中发现了569对。2005年对这个岛屿群进行的陆地监测显示,总数达到了618只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