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长尾山雀科 > 雀莺属 > 凤头雀莺
凤头雀莺

凤头雀莺

英文名:Crested Tit-warbler

学名:Leptopoecile elegans

【简介】
凤头雀莺(学名:Leptopoecile elegans),是雀形目长尾山雀科雀莺属的一种小型鸟类,体长9-10厘米,体重约8克。夏季栖息于冷杉林和林线以上灌丛,海拔可达4300米,冬季则下降至2800至3900米的亚高山林带。凤头雀莺在全球被评价为近危物种。

【外形特征】
雄鸟前额白色,头顶及枕淡灰色或褐灰色,主要特征在于头顶有一长而尖的白色羽毛羽冠,渲染淡紫色。眼先黑色,头侧、后颈颈侧和耳羽为栗色或紫色,肩和上部背呈灰蓝色,下背、腰和尾部上覆羽为天蓝色。尾暗褐色,外对比缘为暗蓝色,初级飞羽外缘为绿色或天蓝色。颏、喉部淡栗色,前胸葡萄红色,腹部紫蓝色,尾下覆羽为淡栗色至皮黄色,两侧和尾下覆羽为紫色。

雌鸟与雄鸟颜色较为淡雅,头顶为褐灰色,白色冠不如雄鸟长且明显。眼先及延伸到枕部的眉纹为黑色、暗褐色或暗橄榄绿色。下背部为铜绿色或蓝色,下体为灰白色,两侧和尾下覆羽为紫色或微紫色,其余特征与雄鸟相似。

【生活习性】
凤头雀莺主要栖息在海拔3000-4000米的高原山地针叶林中,尤其是冷杉林。它们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并偶尔会与其他种类的小型鸟类混群活动。其性活泼好动,喜欢在树枝间跳来跳去,或在空中振翅翱翔。

【鸣叫特征】
凤头雀莺轻柔的唧唧叫声以及类似北鹪鹩的尖锐单音都富有辨识度。其叫声清脆、多变、悦耳。

【繁殖习性】
其巢形状为囊状或深杯形,主要由纤维、草茎、苔藓和兽毛编制而成。每年的5月至7月是其繁殖期,雌鸟在巢中孵化卵,两性负责育雏工作。每窝通常产卵4到6枚,孵化期约为12到14天。

【外型辨识】
雄鸟前额白色,头顶及枕淡灰色或褐灰色,主要特征在于头顶有一长而尖的白色羽毛羽冠,渲染淡紫色。眼先黑色,头侧、后颈颈侧和耳羽为栗色或紫色,肩和上部背呈灰蓝色,下背、腰和尾部上覆羽为天蓝色。尾暗褐色,外对比缘为暗蓝色,初级飞羽外缘为绿色或天蓝色。颏、喉部淡栗色,前胸葡萄红色,腹部紫蓝色,尾下覆羽为淡栗色至皮黄色,两侧和尾下覆羽为紫色。

雌鸟与雄鸟颜色较为淡雅,头顶为褐灰色,白色冠不如雄鸟长且明显。眼先及延伸到枕部的眉纹为黑色、暗褐色或暗橄榄绿色。下背部为铜绿色或蓝色,下体为灰白色,两侧和尾下覆羽为紫色或微紫色,其余特征与雄鸟相似。

【保护状况】
凤头雀莺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在2000年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之中。根据IUCN评估,凤头雀莺的全球濒危等级为近危(NT)。考虑到其在中国的分布区域狭窄及种群数量稀少,该物种的保护工作尤为关键。

【地理分布】
凤头雀莺主要分布于中国青海、甘肃、四川北部及西部、西藏东部及东南部,也可能延伸至印度东北部。进入2016年的元月,张掖鸟类爱好者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腹地的大野口发现了一批凤头雀莺,这标志着2016年是多年以来该保护区首次记录到该物种。此次发现也进一步强调了该物种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