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背伯劳
英文名:Grey-backed Shrike
学名:Lanius tephronotus
【简介】
灰背伯劳(Lanius tephronotus),英文名Grey-backed Shrike,是伯劳科伯劳属的一种中型鸟类,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及南亚和东南亚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它们栖息在山地疏林、农田及其附近,也适应多种生境,如山谷、平原和花园。
【外形特征】
成年灰背伯劳体长21-25厘米,体重39-54克。其主要特征包括:黑色眼罩下颚和面部面具,暗灰色头部及背部,黑色翅膀和尾巴,白色下体带锈棕色胸,灰褐色尾下覆羽,深棕色至近白色的下体和胁部。
灰背伯劳幼鸟的上体棕色,面部面具不大明显,下颚角质色,头顶有细条纹,上体和大部分下体有深棕色条纹。Laheulensis亚种体型较小,嘴偏弱,颜色较淡,背部和臀部红褐色,主翼羽白色斑点较大且明显,尾巴有时为黑色。
【生活习性】
该鸟种栖息于森林边缘、植被繁茂的渐变带、农田和平原,常在树梢、枝干或电线上静止捕捉昆虫。其食谱以昆虫为主,尤其喜欢蝗虫、蝼蛄、虾蜢、金龟(虫甲)、鳞翅目幼虫及蚂蚁等,亦会捕食小鼠和小型鱼类。灰背伯劳在中国西南地区分布广、数量多,对控制农林害虫有一定作用。
【鸣叫特征】
无相关内容
【繁殖习性】
灰背伯劳每年5到7月进行繁殖,巢为大型杯状结构,筑于茂密的植被中以便躲避天敌。每个巢内通常含有4-6枚蛋,淡灰色表面带有斑驳的棕色和灰棕斑点,并且可能带有一些薰衣草色的标记。这些蛋的孵化期约为15到18天,雌鸟主要负责孵化。雏鸟在孵化后约14到15天就能独立飞行。父母双方都参与到照顾雏鸟的工作中。
【外型辨识】
无相关内容
【物种区别】
灰背伯劳与虎纹伯劳的显著差异在于体型、背部颜色及面部特征。灰背伯劳体型较大,背部深灰色,腿为黑色,而虎纹伯劳体型较小,背部栗红褐色并带有黑色波状横纹,腿为深褐色。
【保护状况】
灰背伯劳被列为无危(LC)物种。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分布范围广。灰背伯劳属于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的第383项。
【地理分布】
灰背伯劳的主要分布区域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柬埔寨、中国、老挝、缅甸、尼泊尔、泰国和越南,可能还包括巴基斯坦(尚未确定)。在中国,灰背伯劳分布于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四川、贵州、西藏和云南等地。该物种的主要亚种包括L. tephronotus tephronotus和L. tephronotus lahulensis。其中L. tephronotus tephronotus分布于尼泊尔、孟加拉、缅甸、泰国及中国,而L. tephronotus lahulensis分布于克什米尔东部、印度北部和中国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