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比利亚灰伯劳
英文名:Iberian Grey Shrike
学名:Lanius meridionalis
【简介】
伊比利亚灰伯劳(学名:Lanius meridionalis),隶属于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主要分布于法国南部和伊比利亚半岛,偏好干燥、开阔的栖息环境。
【外形特征】
该鸟类体型较大,体长约为24至25厘米,体重在48至93克之间。雄鸟头部有一个黑色面罩,从眉纹延伸至眼后以及耳羽,白色眉纹显著。上体呈深铅灰色,翼部为黑色并带有翼基小白斑,尾部黑色带有白色尖端。雌鸟体色稍淡,幼鸟则腹部呈现淡粉色,面罩为暗棕色。
【生活习性】
伊比利亚灰伯劳栖息于干燥、温暖、荆棘灌木丛生的开阔地带,选择包括草本覆盖更为丰富的地区。捕食时其会捕捉如蟋蟀、蚱蜢、鼹鼠蟋蟀和粪金龟等昆虫,甚至小型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鸟类。它们经常利用树丛、铁丝网等作为观察点,有时也进行悬停捕食。
【鸣叫特征】
该鸟类拥有多重多样的叫声,包括重复的双音节‘kwi-rick’、金属质感的‘schryck’声、警报声‘kcha-kcha...’、‘djerki-djerki-djerki’以及多次模仿其他鸟类的声音。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始于2月,实行单配制并表现出强烈的领土意识。巢穴由雄性和雌性共同建造,通常位于2米高的树或灌木枝条上。每窝的蛋数从2枚到7枚不等,孵育期约为14至18天,食育期一般为16至19天。初次繁殖通常发生在一岁。
【外型辨识】
区别于灰伯劳,伊比利亚灰伯劳体型较小,上体颜色更深,翼上的白色斑块明显较小,翼长也更短。雌雄在色彩上亦有细微差异。
【保护状况】
根据IUCN标准,其保护状况被评定为易危(VU)。
【地理分布】
自从1970年代以来,该鸟类的数量有所下降。危害主要来自农业集约化和生境改变。繁殖季分布在法国南部和伊比利亚半岛,进入冬季,则可能迁徙至非洲西北部非繁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