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氏伯劳
英文名:Mackinnon's Shrike
学名:Lanius mackinnoni
【简介】
麦氏伯劳(学名:Lanius mackinnoni),属于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的一种鸟类。该鸟类主要分布于非洲中南部的热带湿润区域,具体包括尼日利亚东南部、喀麦隆、安哥拉西北部、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大部以及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某些地区。
【外形特征】
麦氏伯劳的体长约20厘米,具有相当长且宽阔的尾羽。成年雄鸟头部和背部呈现灰黑色,头部有明显的白色眉纹和肩部白色的羽毛覆盖,翅膀背面为黑色;尾羽黑色,边缘为白色;腹部则为白色,偶尔带有淡淡的黄色调。雌鸟在外观上与雄鸟相似,但侧腹部带有红褐色斑块。幼鸟的体色呈现灰棕色,身上布满明显的条纹。
【鸣叫特征】
麦氏伯劳发出的一系列粗糙的‘chruu’叫声,还有刺耳的哨声和延长的口哨声。其鸣叫声中还夹杂着模拟其他鸟类声音的复杂乐句,与莺类相似。
【生活习性】
这种伯劳栖息于森林边缘、次生林、开阔地带以及灌木丛,分布在从海平面到2200米的山区范围内。麦氏伯劳以昆虫为食,也会捕食一些小型脊椎动物如壁虎、青蛙和小鸟。一般在约2至5米高的显眼位置等待,快速捕获从地面经过的猎物。
【繁殖习性】
在喀麦隆繁殖期为9月至次年4月,而在其他地区则观察到上述时间后的增殖活动持续至5月底。东部区域的繁殖期为2月至8月,似乎与长期雨季同步。鸟巢为宽敞的杯状结构,由干草、树皮残片或植物茎构成,内部铺设细毛或纤细的植物。它们通常选择1到3米高的荆棘丛或小树上筑巢,每窝产卵2枚,最多可达3枚。卵的颜色为浅黄色,表面有时带有点状的黄色、紫色和灰色斑点。
【外型辨识】
该种伯劳与一些其他区域的伯劳种群相比,最显著的差异在于其没有翼上白色的标记,且无上下脸颊黑色的固定区域。
【保护状况】
麦氏伯劳已被归类为IUCN无危(LC),当前种群数量分布广泛,局部地区常见,尽管在某些区域的数量较少,但因其能适应次生林和人类改造环境的缘故,数量可能正在上升。
【地理分布】
非洲:东南部的尼日利亚、喀麦隆、安哥拉、刚果国家和民主共和国、赤道几内亚至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