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尾伯劳
英文名:Brown Shrike
学名:Lanius cristatus
【简介】
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又称褐伯劳,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亚洲的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的中型鸟类。它的显著特征是宽阔的黑色贯眼纹以及红色的腰部与尾部羽毛。
【外形特征】
红尾伯劳雄鸟具有较大的头部,眼后至耳羽呈现黑色面罩,并拥有宽阔的白色眉纹,额部为淡黄白色,头顶至颈部为红褐色,上体呈暗锈色,臀部和尾上覆羽更为鲜亮,并带有深褐色翼羽和内飞羽。尾羽颜色为暗红褐色,两侧边缘较浅。喉部白色,下体带有淡红褐色条纹,腹部淡褐色。虹膜棕色,喙和腿黑色或黑褐色。雌鸟与雄鸟非常相似,但眉纹为乳白色,面部暗色面罩在眼区稍淡,侧胸和两胁带有暗色虫蚀纹。非繁殖季喙通常较暗,带粉色基部。幼鸟面部面罩呈棕色且范围较小,头顶和上体红褐色带厚重的铅灰色横斑,上翼棕褐色,翼羽和次级飞羽边缘红褐色,尾羽如成鸟,喉部白色,脸颊和下体淡黄色带深色虫蚀纹,腹部至肛周部位通常纯色。
【生活习性】
红尾伯劳偏于开阔林地或有树木及灌木丛的田野。它们栖息于从海平面至1800米的低山地区,偏好公园和园圃这类符合景观的环境。雌鸟与雄鸟在繁殖季共同构筑巢穴,通常选择树木或灌木茂密处,远离干扰。巢址由树枝、草梗、苔藓、干叶等构成,内部细腻铺以植物纤维和鸟羽。
【鸣叫特征】
它们主要分散或成对活动,在固定栖点观察猎物,捕食昆虫如直翅目、鞘翅目和半翅目昆虫,偶尔摄入少量草籽。同时,冬季时的歌唱行为有助于识别和确认个体所在位置。
【繁殖习性】
该鸟类在每年5-6月进入繁殖期,雌雄双方共同参与筑巢及提供育雏期间的食物。繁殖共同巢穴的主要尺寸和颜色由植物纤维组成,内部细微处使用苔藓等覆盖,保护小雏免于外界影响。每次繁殖产卵3-8枚,孵化时间为12-16天,随后雏鸟生长13-16天即开始离开巢穴并继续留在巢区附近生活一段时间。
【外型辨识】
与虎纹伯劳(Lanius fasciatus)相比,它们在体型和整体颜色上有明显差异。由于面部特征和飞行羽边上的斑点存在显著的区别,肉眼即可分辨。
【物种区别】
【保护状况】
根据 IUCN 标准,红尾伯劳的保护状况为“无危”,但在日本的 pop contrivedusinw 繁殖种群数量有所下降,可能面临风险。红尾伯劳被列入中国的“三有”保护名录。
【地理分布】
红尾伯劳广泛分布于俄罗斯中部及东亚地区,在冬季会迁徙至南亚、东南亚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