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伯劳科 > 伯劳属 > 栗背伯劳
栗背伯劳

栗背伯劳

英文名:Burmese Shrike

学名:Lanius collurioides

【简介】
栗背伯劳(学名:Lanius collurioides),又称缅甸伯劳,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包括印度、中南半岛国家如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及中国南部。

【外形特征】
栗背伯劳体型中等,平均体长19-21厘米,体重约26克。雄鸟具有黑色额部和面部的黑色面罩,冠部至颈背部通常呈现石板灰色,上背部及背部均匀的赤褐色;上翼为深棕色,初级飞羽基部有白色斑块;尾部黑色,外侧尾羽为白色;下体白色,略带淡黄色。幼鸟相似但略显暗淡,前额和鼻羽有白色或淡黄色条纹。

【生活习性】
栗背伯劳偏好栖息在海拔1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的开阔次生疏林、林缘和灌丛中,也常出现在沟谷、路旁及耕地边的小树和灌木上。该物种以昆虫为主食,偶尔捕食小型陆生脊椎动物,如蜥蜴、小鸟和小型哺乳动物。

【鸣叫特征】
栗背伯劳的鸣声多变,富有音乐感,通常包含各种音符和嘈杂的叽叽喳喳声,叫声通常为重复的干涩叽叽声:“tchchchchch”。

【繁殖习性】
栗背伯劳的繁殖期通常在每年3月至6月期间,主要集中在4月至5月间产卵。其巢为开放式的杯状结构,由树叶、草、羽毛、地衣构成,内衬细草,建于离地1.5-3.5米高的荆棘丛中。巢穴中每窝产卵3-6枚,卵的颜色多样,体积通常为18.3-25.0毫米×15-18毫米。

【外型辨识】
与棕背伯劳和红尾伯劳相比,栗背伯劳的尾部较短,且尾羽的边缘为白色。

【保护状况】
该物种被IUCN评定为无危(LC)水平,并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目前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无濒危风险。

【地理分布】
栗背伯劳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从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到越南以及中国南部,在非繁殖季节也出现在低地的耕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