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鵙鹟
英文名:White-tailed Shrike
学名:Lanioturdus torquatus
【简介】
白尾鵙鹟(学名:Lanioturdus torquatus)是雀形目疣眼鹟科的一种小型鸟类。这种鸟类因其独特的地面生活方式和特有的黑白尾巴而知名,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的干旱灌木丛地带。
【外形特征】
白尾鵙鹟体长约14至15厘米,体重介于23.5至45克。头部较大,尾巴较短。其头部略显冠状,额头为白色,眼睛周围的颈背、颈后、耳羽和下颚为黑色,颈部后部具有一条细长的白色横纹。背部至尾上覆羽蓝灰色,散布有白色斑点,臀部和尾上覆羽长而蓬松;尾巴为白色,中间两对尾羽有黑色泪滴状斑点;此外,上翼为黑色,所有初级飞羽尖部及末端为白色;大覆羽和次级覆羽亦为白色,最外侧大覆羽为黑色,翼弯处有明显的白色斑块;下颚、喉部及颈侧为白色,界限清晰;胸部有一条显著的深黑色条带,向下逐渐收窄至尖端,下胸两侧色为蓝灰色,中间依次过渡到白色;上腹部为蓝灰色,其余下体为白色。虹膜呈棕色或黄色,喙和腿均为黑色。两性在外观上相似,雄鸟可能略大于雌鸟。幼鸟的颈后部位会显斑驳,胸部黑带较窄,眼睛为棕色。
【鸣叫特征】
白尾鵙鹟的叫声中,雄性表现出两种混合音符:一种是高亢急促的上行哨音,连续发出约0.5秒,最多可以重复五次;另一种是突然出现的液态声音‘tewp’或‘tiu’,与某些星椋鸟的叫声类似。雌鸟则会发出一系列低沉的‘tchzrr’或‘kichurrr’声,常与雄鸟叫声同步进行。另外,该鸟经常会发出带有金属质感的接触信号‘chink’,由任意性别发出。
【生活习性】
白尾鵙鹟活动于干燥的灌木林以及草原中,经常被发现在岩石区域。它们主要在地表附近捕食昆虫,如甲虫、蛾虫、毛虫、螳螂、蚱蜢等。它们倾向于成对出现,并且表现出高活跃度。无论是在地面或较高植被上寻找食物,它们长距离跳跃,姿势立挺,捕获猎物时尾部向下直指地面并立,偶尔会为了捕食昆虫而短暂倒挂。在冬季,白尾鵙鹟会以不超过十二只的数量参与混种觅食群,常见的是在安哥拉同行于阿氏蚁䳭、楔尾辉椋鸟和白翅噪椋鸟等种类。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中,白尾鵙鹟会在2到3千米的荆棘林筑巢,通常由雌雄共同建造。巢呈杯状,内部结构平整,主要材料包括蜘蛛网和细枝,一般离地2米左右。每巢会有2至3枚蛋,颜色从淡绿色到白色,带有稀疏的红棕色斑点。雌鸟独自承担孵化幼鸟的任务。
【外型辨识】
这种鸟类活动于干燥的灌木林以及草原中,经常被发现在岩石区域。它们主要在地表附近捕食昆虫,如甲虫、蛾虫、毛虫、螳螂、蚱蜢等。它们倾向于成对出现,并且表现出高活跃度。无论是在地面或较高植被上寻找食物,它们长距离跳跃,姿势立挺,捕获猎物时尾部向下直指地面并立,偶尔会为了捕食昆虫而短暂倒挂。
【保护状况】
据记录,白尾鵙鹟为无危物种(IUCN标准:LC)。它是通过其显著的地面活动习惯、长腿和直立姿态,以及独有的白色尾巴而易于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