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黑鵙
英文名:Lühder's Bushshrike
学名:Laniarius luehderi
【简介】
卢氏黑鵙(英文名:Lühder's Bushshrike,学名:Laniarius luehderi)是雀形目丛鵙科黑鵙属的一种鸟类。为了纪念德国自然学家和鸟类学家W. Lühder,名字和学名均以其命名。
【外形特征】
卢氏黑鵙的体长约为18-19厘米,体重雄鸟30至49克,雌鸟35至45克。其成鸟具有醒目的栗色顶冠、圆尾(中央羽比外侧尾羽短10至14毫米)及强壮的喙。幼鸟上体呈橄榄褐色,尾羽暗红棕色,喉部和胸部淡灰白色,下体橄榄黄色,带有细暗纹。
【生活习性】
该物种喜欢栖息于废弃空地的茂密植被、过度生长的种植园、年轻的次生林、靠近城镇和村庄的森林地带的密集灌木丛,以及开阔的次生林中。它们的食物来源广泛,包括毛虫、甲虫、蝗虫,以及螳螂、蛾、白蚁、叶蝉、蜘蛛、潮虫和小蜗牛。主要在植被较低处觅食,偶尔也到地面和树的中层活动,偏好在密集、难以穿透的覆盖中。
【鸣叫特征】
卢氏黑鵙的叫声多样复杂,包括快速颤动的鸣叫声、类似蛙鸣的音符、咔嗒声和低沉的刮擦声。雄鸟与雌鸟常以二重奏的形式鸣叫,有时使用相同音符,有时则完全不同。叫声在不同区域内有所变化,包括深沉的‘crrrou’和粗糙的‘whaw’或‘k-kaw’。
【繁殖习性】
卢氏黑鵙的繁殖季节在尼日利亚为9月至10月,在喀麦隆则为8月至10月及12月,在加蓬为9月、11月至12月及2月。其巢一般位于小树、灌木或大型半灌木的分叉处,高约1.8至2.5米,由根须、干草茎、藤蔓纤维或细干枝构建而成,内部铺有细根须。每窝产卵1至2枚,孵化期约15天,由双亲或仅雌鸟共同照顾,抚育期大约为15天。
【外型辨识】
通过黑色上体上的白色翼斑和橙色头部顶部及胸部的颜色模式,卢氏黑鵙易与其他丛鵙区分开来。
【物种区别】
通过黑色上体上的白色翼斑和橙色头部顶部及胸部的颜色模式,卢氏黑鵲易与其他丛鵲区分开来。
【保护状况】
IUCN将其列为低危(LC)。
【地理分布】
卢氏黑鵲广泛分布于非洲,具体分布于尼日利亚东南部、喀麦隆、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南苏丹南部、肯尼亚西部和坦桑尼亚西部,以及安哥拉、布隆迪、赤道几内亚、乌干达、肯尼亚和卢旺达。
【物种区别】
通过黑色上体上的白色翼斑和橙色头部顶部及胸部的颜色模式,卢氏黑鵲易与其他丛鵲区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