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色黑鵙
英文名:Slate-colored Boubou
学名:Laniarius funebris
【简介】
暗色黑鵙,英文名为Slate-colored Boubou,学名Laniarius funebris。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目、丛鵙科、黑鵙属。
【外形特征】
暗色黑鵙是一种长约20厘米的中小型鸣禽,体重在33到55克之间。全身几乎呈深灰色,头部、颈部和喉咙为光亮的黑色,逐渐过渡为上体和胸部的暗蓝色。背部和臀部覆盖着长而丰满、带有白色基部的羽毛,部分羽毛还带有白色亚端斑点。上尾覆羽和尾巴呈黑色,腹部和两侧为烟熏状的蓝灰色,比胸部颜色略淡。两腿和下尾覆羽为蓝灰黑色。虹膜为深棕色,喙与腿均为黑色。
雄鸟与雌鸟外观相似,在繁殖季节期间可见它们通过二重唱鸣叫来保卫领地。幼鸟初始阶段上体为深褐色,底色为红棕色尖端;下体呈乳白色,并有均匀的石板灰色条纹。
【生活习性】
暗色黑鵙栖息于半干旱的灌木和金合欢树草原林地,海拔通常在1500米以下,最高可达2200米。它们偏好密集的灌木丛和被藤蔓覆盖的环境。该物种以昆虫为主要食物来源,如蚱蜢、螳螂、甲虫、毛虫、白蚁、蚂蚁、蜜蜂、黄蜂、蝴蝶和蜱螨,也偶尔食用Commiphora果实。湿季时,毛虫成为主要的食物来源;干季则主要在阴凉的地面觅食。
【鸣叫特征】
该物种的鸣叫声多样,主要由雄鸟和雌鸟轮流以二重唱的形式发出。二重唱中包含类似钟声的音符、清脆的笛音哨声和刺耳的咆哮声。经过记录,已识别出24种不同的二重唱音符,体现出个体间和地理区域间的差异。
【繁殖习性】
暗色黑鵙的繁殖季节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例如,在埃塞俄比亚为4月至7月,索马里为4月至5月及10月,乌干达为11月;肯尼亚在长雨季和短雨季期间繁殖,从3月至11月,雨后1至3周开始筑巢;坦桑尼亚为10月至5月。这对配偶全年占据并保卫自己的领地,通过二重唱鸣叫做到这一点。共同筑巢,其中雌鸟为主要建造者。他们将巢建于小树的垂直分叉处或大藤蔓覆盖的灌木丛中的大树枝上,巢藏匿得很好。每窝约产2枚,有时为3枚卵,连续两天完成产卵。雌鸟孵化时间为17天,期间双方轮流孵卵。之后雏鸟在巢中被照顾7天,直到离巢几日后尾羽生长完成。
【外型辨识】
该物种与其他黑鵙种类相比,通过栖息地和鸣叫特征进行区分。幼鸟的羽毛模式和颜色与成鸟有显著区别,具体表现为红棕色条纹和均匀分布的石板灰色条纹下体。
【保护状况】
暗色黑鵙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地理分布】
暗色黑鵙的分布范围覆盖非洲中部和东部,具体包括埃塞俄比亚、索马里、乌干达、坦桑尼亚中部等地,主要分布在1500米的底部半干旱区域。在其分布区,该物种广泛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