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黑鵙
英文名:Ethiopian Boubou
学名:Laniarius aethiopicus
【简介】
埃塞黑鵙(学名:Laniarius aethiopicus),隶属于雀形目丛鵙科的黑鵙属,是一种分布在非洲东部和东南部地区的鸟类。它主要栖息于河流两侧密集的林木覆盖区、农田中的灌木丛和高草区域,常见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地区及肯尼亚北部的湿地草原。
【外形特征】
成年埃塞黑鵙体长在19.5至25厘米之间,雄鸟的体重约为52至62克,而雌鸟较轻,体重在40至45克之间。它们上半身覆盖羽毛颜色为光泽的蓝黑色,背部的羽毛边缘带有白色的标记,尾羽呈现出黑色并带有光泽。翅膀呈现出深黑色带有光泽,但中间的覆羽颜色为白色且尾部最内侧的大覆羽边缘亦带有白色。其喉咙及全身下部的颜色为白色,带有淡粉红色,这种颜色特征在胸部两侧尤其明显。虹膜呈现深红棕色,喙为黑色,腿为蓝灰色。
【鸣叫特征】
埃塞黑鵙通常以雌雄同步的二重奏鸣叫方式展示自身。雄鸟通常发出一种空洞上升的哨声,而雌鸟则会伴随一种低沉的咔哒声。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生活在具有丰富植被的环境,比如茂密的灌木丛、高草草原和混合森林。它们也能适应人类开垦的农田环境。从低海拔地区到山地,包括海拔3000米(在肯尼亚)或3030米(在埃塞俄比亚)的高度,它们都有发现。
【繁殖习性】
埃塞黑鵙的繁殖季节通常从五月开始。雄鸟和雌鸟都会参与筑巢,但主要工作由雌鸟完成。雌鸟负责制造一个浅开碗状巢,用根须、细枝编织,并通过融合蜘蛛网,轻巧地使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同时在巢内铺上细根须以提供舒适的环境。巢通常位于1.5至3米高的位置,但最多可以高达9米。每个巢内通常有2至3枚蛋,孵化周期在15天左右,主要由雌鸟孵化,雄鸟也会提供辅助。幼鸟孵化后,由两性共同喂养,成长周期大约15天。幼鸟在大约7周后具备自食其力的能力,并会跟随其父母约5个月左右。
【外型辨识】
依据环志研究,最长寿的埃塞黑鵙寿命至少为13年零10个月。
【物种区别】
埃塞黑鵙与黑背蓬背鵙在外观上有明显不同,通常可以从翼部的白色条纹以及下体的颜色差异上进行区分。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红色名录,埃塞黑鵙属于无危(LC)状态。
【地理分布】
埃塞黑鵲广泛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从几内亚到埃塞俄比亚,再到南部的莫桑比克,常见于东非及东南非洲,但在西非和中非较为罕见。在埃塞俄比亚高原地区,它的密度可高达34只/100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