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腹丽椋鸟
英文名:Chestnut-bellied Starling
学名:Lamprotornis pulcher
【简介】
栗腹丽椋鸟是一种常见的非洲原生鸟类,广泛分布在西至北非的萨赫勒地区的干燥阿喀西亚草原以及东至埃塞俄比亚北部的广大热带区域。该物种的显著特征包括优雅的光亮暗绿头部和上体,以及独特的腹部呈栗色的体色。
【外形特征】
栗腹丽椋鸟体型紧凑,尾部短小。成年个体的上体呈现出较为优雅的暗绿色特征,腹部及尾下覆羽则呈现深红褐色。成鸟的头部呈现出棕褐色帽状冠,翼下具有淡黄色斑块,在飞行时显得尤为显眼。幼鸟外观颜色相对较暗且下体完全为淡黄色。幼鸟的眼睛为棕色,喙部颜色由黄色逐渐变为较深的颜色,腿脚为棕色。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干燥的草原和荆棘灌木丛,常以小群体形式活动,也有可能与其它种类的椋鸟形成混群。它们白天通常会在开阔地带觅食,晚上则会选择树枝或芦苇丛中栖息。成群活动时,其特殊锯齿形状的翅膀使其飞行发出独特的嘈杂声。除了食用植物果实外,还会捕食昆虫、黄蜂、蚂蚁等小型昆虫。
【鸣叫特征】
这种椋鸟在聚集时会发出短促且下降的颤音,这种鸣叫给人以振动感,常被称为“whirri whirri”。同时,当面对外来者或危险时,还会发出“churr-churr”的警告声。这些声音为它们在群体互动及外部环境中的沟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繁殖习性】
栗腹丽椋鸟在自然或新的鸟巢中繁殖,巢穴会用草、树叶和羽毛等加以内衬。每个巢穴通常产卵3至5枚,孵化期为约13至14天,幼鸟会在巢内停留约23天。这些小鸟最初的食物主要是通过母亲提供,包括昆虫、果实和浆果。
【外型辨识】
栗腹丽椋鸟同许多非洲地区的椋鸟一样,种群已经开始表现出一定的城市化趋势,有时会进入村庄附近的灌木和芦苇丛中栖息觅食。与其他种类的椋鸟(如Hildebrandt's星椋鸟和Shelley's星椋鸟)的区别在于其相对较淡的眼色,与彩辉椋鸟在缺乏白色胸部带状羽毛上也有显著区别。
【保护状况】
IUCN将其列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表明其种群健康且数量稳定。
【地理分布】
栗腹丽椋鸟分布广泛,并且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多个非洲国家中,包括布基纳法索、喀麦隆、乍得、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加纳、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塞内加尔、苏丹以及苏丹南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