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雕鸮
英文名:Barred Eagle-Owl
学名:Ketupa sumatrana
【地理分布】
马来雕鸮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的多个岛屿,包括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婆罗洲、爪哇、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地。它们栖息在海拔从海平面至1000米的常绿森林、半常绿森林边缘和开阔地带。
【外形特征】
平均体长约为40-46厘米,体重约620克。眼睛呈深黑色,耳羽簇水平延伸向上,翅膀呈暗灰褐色,腹部有细密条纹且有一个亮黄色的大喙。幼鸟的颜色呈乳白色,带有淡灰色条纹,耳羽簇较短且柔软。
雄性和雌性之间的体型差异极小。
【生活习性】
马来雕鸮是一种夜行性动物,主要活跃于黄昏和黎明时分。它们善于地面跳跃和低空飞行。马来雕鸮以大型昆虫、小型哺乳动物(尤其是啮齿类)、蛇和小鸟为食,有时还会捕食年幼的猕猴。
【鸣叫特征】
马来雕鸮的叫声深沉回荡,通常包括呼噜声、尖叫声和咆哮声,最显著的是发出一个双音节的呼叫声,在结束时以降调收尾,两声之间的间隔大约为2秒。
【繁殖习性】
马来雕鸮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繁殖季节:在马来半岛,繁殖季为1-2月和4-6月;在苏门答腊,繁殖季为3-5月;在婆罗洲,繁殖季为2-3月;在爪哇,卵在2-4月被发现,雏鸟在5-6月离巢。这些鸟类通常产一枚卵,尺寸范围为53.8至57.7毫米×42.8至44.9毫米,孵化期未有明确记载。通常它会在大树洞中筑巢,甚至会利用鸟巢蕨制作巢穴。
【外型辨识】
与外表相似的物种,如褐林鸮和林雕鸮相比,马来雕鸮的显著特征是它的深黑眼睛、两个水平延伸至头顶的长耳羽簇,以及条纹斑驳的腹部。相比之下,褐林鸢缺乏耳羽簇,颜色也更多呈红色,而林雕鸮则更具体型,腹部条纹更加明显。
【保护状况】
根据IUCN 的评估,马来雕鸮被列为近危物种(NT),尽管其全球种群数量不明,但据估计种群数量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相对稳定。然而,由于全球森林覆盖率的变化,部分地区的马来雕鸮栖息地在过去20-30年内已减少了约26%,这增加了其生存威胁。马来西亚的马来雕鸮则较为常见,在泰国较为罕见,而在婆罗洲上却分布相对稀疏。马来雕鸮能够适应受到一定程度干扰的森林环境,但在未来,它们更可能需要保护以防止进一步的生境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