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蜥鵟
英文名:Lizard Buzzard
学名:Kaupifalco monogrammicus
【简介】
食蜥鵟(学名:Kaupifalco monogrammicus),又称Lizard Buzzard,属于鹰形目鹰科食蜥鹰属的一种鸟类。广泛分布于非洲次撒哈拉区域,从厄立特里亚至南非东北部,常见于西非、津巴布韦、莫桑比克,以及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和南非东北部的部分地区。
【外形特征】
这种中等体型的猛禽体长在30至37厘米之间,翼展为63至79厘米。雄性平均重246克,雌性平均重304克。头部较大,喙小,腿长且大部分被羽毛覆盖。上体、头部和胸部呈灰色,喉咙有明显的黑色垂直条纹,腹部为白色,带有细暗色条纹,翅膀下方呈白色,尾部为黑色,末端有一道白色横纹,还有一道白色横条贯穿尾部。眼睛颜色多样,有深红棕色、黑色,蜡膜和腿也分别为红色至橙红色。幼鸟与成鸟相似,但翅膀边缘略带棕色,裸露部分颜色较浅,眼睛呈棕色,面部皮肤和腿为橙黄色至粉色。
【生活习性】
食蜥鵟主要栖息在湿润的落叶阔叶林区,在雨季会扩展至河流森林和邻近的密集草原。它们以大型昆虫、蜥蜴、小蛇为主食,偶尔捕食蛙类、啮齿动物、蛛形纲类生物、小型鸟类及可能的腐肉。食蜥鵟白天活动,尤其是清晨和傍晚时分,会长时间停留在约8米高的显眼栖木上,待发现地面猎物后,便会快速出击,攻击半径可达45米。
【鸣叫特征】
食蜥鵟的鸣声是一系列清晰的“kleeeo klu-klu-klu-kli-kli-klee”声,重复且逐渐加速,然后再逐渐消失。此声音通常在繁殖季节从显眼的栖木上发出,有时也会在飞行中鸣叫。
【繁殖习性】
食蜥鵟的繁殖期在不同地区略有差异:
- 西非和东北非:2月至4月
- 加蓬:9月
- 扎伊尔:全年皆可能
- 乌干达:1月至3月和8月至10月
- 苏丹:3月至6月
- 南部和中部非洲:5月至3月(马拉维:8月至12月)
在筑巢前,它们会在开阔处频繁鸣叫甚至唱歌,但没有报道中的空中求偶展示。巢由树枝、苔藓、干草和树叶构成,形状为碟状,巢直径可达40厘米,深度为15厘米,巢高从3至25米不等。巢由两性共同建造。每窝产卵1至3枚,卵呈白色或带有红褐色斑点,孵化期为33至34天,主要或完全由雌鸟孵化。雏鸟在出生时身覆白色绒羽,第二次换羽时变为淡灰色,由双亲共同喂养,32至40天后离巢,之后还需依赖父母30至40天。
【外型辨识】
食蜥鵟最显著的辨识特征是黑色垂直的喉纹和清晰的白色尾端横纹。
【物种区别】
食蜥鵟与Gabar鵟相似,但通过喉纹、尾部条纹和尾端颜色可以加以区分。
【保护状况】
食蜥鵟被IUCN列为无危物种(LC)。西非较为常见和显眼,但在东、中、南非数量较少,尽管如此,某些地区仍可见其局部丰富。易受森林砍伐和草地燃烧的影响,但已适应部分清理的原始森林区域。
【地理分布】
食蜥鵟广泛分布于非洲次撒哈拉区域,偏好湿润、密集的草原林区,尤其是在雨季。尽管其广泛的分布,对其适应人类土地使用的程度还不完全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