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雉
英文名:Blood Pheasant
学名:Ithaginis cruentus
【简介】
血雉,或称血鸡、松花鸡、绿鸡、柳鸡、松鸡子、红脚鸡(学名:Ithaginis cruentus),是雉科血雉属下的唯一物种。广泛分布于中国西部及西南部的高山林地区域,包括锡金、青海、西藏等地。
【外形特征】
血雉雄鸟体色主要为银灰,带有白色及褐色的纹饰;面部、尾叉及胸膛上展现鲜明的红色。雌鸟较为柔和,羽毛主要为棕色,并带有触目的橘红脸部。体型大小大约在43厘米左右,拥有一条短小、颜色各异的精致尾羽。
【生活习性】
夏季常出现在4000米以上的高山森林层,而冬季则低至2000米附近,迁徙范围极大。栖息在高山针叶林、混合树种的森林以及杜鹃灌木丛区域。食物以植物为主,如各种鲜嫩叶子、种子、浆果;偶尔会吃一点小虫。黄昏降临及中午时间会返回特定的栖息位置休息。
【鸣叫特征】
血雉的叫声频繁且独特,由一些刺耳的尖锐嘈嘈声构成,通常被诠释为重复的短音,声音形式常被描述为“glee-glee-keweee!-keweee!-keweee!”或相近的音节。警戒时发出较短促的声音;觅食时发出类似鸢啼叫的声音,声音为“sree”。
【繁殖习性】
血雉每年繁殖周期约为4月到7月,属一夫一妻制。经常在一棵大树基部附近找寻隐蔽处建立简单的巢穴,产卵3至9枚。孵化期约为28至29天,雄鸟担负警卫职责,雌鸟独自负责卵的孵化。蛋呈浅黄色,带有浓赭色或浓褐色的斑点。
【外型辨识】
血雉因其雄鸟面部、尾叉及胸膛上展现的鲜明红色而具有标志性的特征;雌鸟则较为柔和,羽毛主要为棕色,并带有触目的橘红脸部。
【保护状况】
尽管总体上数量稳定,但由于栖息地逐渐被破坏,人类活动以及非法捕猎的威胁,血雉的实际保护工作仍然困难。为了确保这一国家野生鸟类得到适当保护,《CITES公约》及《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都对其有相关规定和保护措施的制定。
【地理分布】
血雉种类繁多,按照地域可分为12个亚种,广泛覆盖西藏、四川、云南、青海及陕西等地。其中包括典型亚种I. c. cruentus;以及像是I. c. tibetanus分布在西藏等特别地区。血雉作为印度锡金邦的州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