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臀短脚鹎
英文名:Buff-vented Bulbul
学名:Iole crypta
【简介】
棕臀短脚鹎(英文名:Buff-vented Bulbul,学名:Iole crypta)是一种常见于南缅、泰国西南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及其周边岛屿的雀形目鹎科伊俄勒短脚鹎属的鸟类。
【外形特征】
棕臀短脚鹎中等体型,身长约20-20.5厘米。头部顶部呈暗橄榄褐色,眼周呈灰白色渐变为耳羽的灰棕色。上体呈暗橄榄褐色,尾羽覆羽深红棕色,次级飞羽外缘略带亮红橄榄色,翅膀呈橄榄褐色,尾羽统一为深红棕色,腹部为苍白奶油色,逐渐过渡至带有灰棕色中心的尾下覆羽。上喙呈深粉角质色,下喙基部呈淡粉色至灰色,腿部颜色为黄色至粉棕色。幼鸟的形态特征与成鸟相似,但喙色较为浅淡,翼羽和次级飞羽边缘色淡,眼睛呈浅棕色。
【生活习性】
棕臀短脚鹎主要栖息于热带湿润低地森林。它们的主要食物包括果实和昆虫,尤其是无花果(Ficus属),有时也食用其他浆果和水果。虫类食物则主要包括直翅目和其他双翅目昆虫的幼虫。它们在森林内部的冠层和中层觅食,偶尔会下降至较低处,并凭借敏捷性追逐受惊的猎物。
【鸣叫特征】
棕臀短脚鹎发出具有音乐性的‘er-whit’或‘wher-it’叫声,其中第二个音符更尖锐且有金属质感。它们还发出平缓的‘whirr’声,最常发出的叫声为‘cherrit’、‘chewit’、‘bueik’或‘whe-ic’。这种声音接近灰眼短脚鹎的叫声,但更丰富复杂,持续时间稍长,并偶尔与其他尖锐哨音混杂。
【繁殖习性】
棕臀短脚鹎的繁殖期大致在4月至7月,而1月份起开始有繁殖活动的记录。每窝产卵约2枚,由双方共同照顾离巢后的雏鸟。繁殖行为的具体信息仍然有限。
【外型辨识】
棕臀短脚鹎与灰眼短脚鹎和黄眉绿鹎在体色上有区别。灰眼短脚鹎具有更明显的灰色眼周与深色头部对比,较为不橄榄色的翅膀和没有明显红棕色的腹部,喙相对较大。而黄眉绿鹎的鸣叫音则相对更深沉和不那么尖锐。
【保护状况】
棕臀短脚鹎分布在马来半岛、安纳巴斯群岛、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纳土纳群岛等地区。尽管面临低地森林退化的威胁,但它们对退化的栖息地有较强的适应性,因此尚未处于灭绝的直接风险之中。依据IUCN标准,该物种的状态被定为未予评估(NE)。
【地理分布】
棕臀短脚鹎主要分布在南缅、泰国西南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及其周边岛屿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