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䴕形目 > 响蜜䴕科 > 响蜜䴕属 > 马来响蜜䴕
马来响蜜䴕

马来响蜜䴕

英文名:Malaysian Honeyguide

学名:Indicator archipelagicus

【简介】
马来响蜜䴕(学名:Indicator archipelagicus)是东南亚的一种鸟类,主要栖息在低地的阔叶林中。其体重约为23至38.5克,体长为16至18厘米。

【外形特征】
该种鸟呈深橄榄棕色或略带绿色调,喙尖锐且灰色厚实,下方呈灰白色。雄鸟有显著的黄色斑块和翼上的黄色区域,而雌鸟则缺少这些特征。下体白或淡灰色,有些许斑点或条纹状外观。

【生活习性】
马来响蜜䴕栖息于低地热带雨林、冲积平原和次生林,偶尔可在周边的可可、橡胶和Albizia种植园中发现它们的身影。主要食物来源为蜜蜂蜡及昆虫,包括蜜蜂的成虫和幼虫。

【鸣叫特征】
该种鸟发出独特的声音,类似“kiaaw”或“nyaah”的猫叫声,每1至3秒重复一次且音调会在一个逐步加强的伴随颤动的歌曲中逐渐加快。其声音源自栖息的枝条,并隔2至90秒重复。

【繁殖习性】
马来响蜜䴕的繁殖季节从1月持续到8月或9月。雄鸟在树木间歌唱并展示伸长的脖子和肿胀的喉咙,有时会抖动翅膀作为配景动作。虽然尚未验证是否采用寄生繁殖机制,但已知的例子中,这种鸟在婆罗洲疑似寄生于拟啄木鸟等啄木鸟的巢内。

【外型辨识】
马来响蜜䴕体重约为23至38.5克,体长为16至18厘米。呈深橄榄棕色或略带绿色调,喙尖锐且灰色厚实,下方呈灰白色。雄鸟背部有黄色斑块、尾巴上边缘的白色以及喙的灰白色。下体为白或淡灰色,有些许斑点或条纹状外观。

【物种区别】
雌鸟体型较小,眼睛较为褐色,且缺少雄鸟标志性的翼上的黄色区域。幼鸟容貌类似于雌鸟,但体表更多为灰色,瞳孔则为棕色。

【保护状况】
马来响蜜䴕已被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列为“近危”物种(IUCN:NT),即面临着较高的灭绝风险。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西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在泰国南部和马来半岛较为罕见,而在马来半岛南部似乎已经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