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鸥
英文名:Relict Gull
学名:Ichthyaetus relictus
【简介】
遗鸥(学名:Ichthyaetus relictus)是鸻形目鸥科渔鸥属中的一种濒危候鸟。截至最新统计数据,遗鸥全球总计约有1.2万只,而在中国河北省康保县的康巴诺尔湖湿地公园,有约6500只遗鸥繁殖于此,占据全世界遗鸥总数量的约54.2%,这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遗鸥繁殖基地。另外,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多处湿地以及中国其他多地也有发现遗鸥活动。
【外形特征】
遗鸥体长约44-45厘米,使用橙红色的喙和腿。成年鸟繁殖期特征是头部黑色,包括颈前部淡棕色的前额和宽阔的白色眼睑,背后也有暗色纵纹,幼鸟则背部有鳞状花纹,头部有更淡的棕色。最重要的是,遗鸥是世界上唯一的头部呈现黑色的大白鸥。
【生活习性】
遗鸥常栖息于开阔的平原和荒漠湖泊水体中,并且物种对于繁殖地的要求极高,严格选择仅在干旱荒漠湖泊心岛。当遇到天敌或人类接近巢地时,遗鸥会集体进行防御并惊叫,合力驱离。这种鸡足鸟通常以水生昆虫、无脊椎动物为主食,并追随集群生活在非繁殖期的其他湖泊中。
【鸣叫特征】
繁殖季节为5月至7月,5月初开始建巢,筑巢于湖心的沙岛区域。
【繁殖习性】
遗鸥的繁殖巢区多为湖心岛群域,每个巢长约19-27厘米。遗鸥鸟巢由枯草垫构成,并附带少许细毛。孵化期约24至26天,一窝可产卵2至3枚,有时甚至多达4枚。卵呈白色,带有各种棕色和黑色斑点,孵化后这些幼鸟体轻活动力强,体重初为50克左右,并立即向亲鸟乞食,同时也需要亲鸟提供御寒保护。
【外型辨识】
遗鸥的独特翼尖标志——黑色次端斑尾随白色标记,帮助它识别与红嘴鸥和棕头鸥等鸥类的区别。
【物种区别】
遗鸥是世界上唯一的头部呈现黑色的大白鸥。这种特征有助于与其他鸥类区分。
【保护状况】
遗鸥的种群数量正缓慢增长,但是由于过度捕猎、天敌活动及其他恶劣因素,现今列入了IUCN的易危(VU)级别,并且被CITES附录I严格保护。在中国,遗鸥被列为中国一项严重濒危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地理分布】
遗鸥的繁殖地主要集中在中国中北部、蒙古、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东南部的湖泊。而其越冬地大多在中国东部沿岸、渤海湾、黄海以及朝鲜半岛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