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摩罗短脚鹎
英文名:Grande Comore Bulbul
学名:Hypsipetes parvirostris
【简介】
科摩罗短脚鹎(学名:Hypsipetes parvirostris),属于雀形目鹎科短脚鹎属的一种鸟类。该物种的顶冠为黑色,喙呈橙色,并仅分布于科摩罗群岛的大科摩罗岛的中部及高山地区。其栖息地包括潮湿森林、相邻种植园及次生环境。
【外形特征】
成年体长约25厘米,平均体重约为56.9克。头部顶至上背为深灰色,带有微光泽的黑色,颈部背面也是橄榄颜色。耳羽则为褐色橄榄绿,背部具备棕色斑点,腹部呈淡黄色,尾部和翅膀为橄榄棕色。喙橙色,腿为黄褐色或淡赭石色。性别相似,但雌鸟通常比雄鸟小,颜色更为暗淡,喙呈浅棕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大科摩罗岛海拔500至1850米之间的自然森林环境及次生生长区。科摩罗短脚鹎以浆果和水果(包括Tambourissa sp.、Solanum mauritianum和Rubus rosifolius)及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它们常成群活动,可能加入混种群落。觅食高度通常高于同类的Madagascar Bulbul。它们多栖息在树冠上层,非常活泼,常见于森林的空地。
【鸣叫特征】
科摩罗短脚鹎的叫声由一系列单调但响亮的鼻音组成,例如“swok-swuk-tchik-tchuk-waa-waa-tchuk-tchak-tchuk-tchik”,其速度和强度可以变化。在兴奋时,声音会变高。该物种的主要叫声为穿透力强的鼻音“swaaaay”或“waaa”。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的具体时间未知,但已有到九月初就开始筑巢的记录,并在十一月观察到幼鸟。巢为厚实的杯状,由苔藓、蕨类、枯叶和茎等构建而成,多悬挂在地面8米以上的位置。与Madagascar Bulbul相比,它们的巢结构较大。
【保护状况】
IUCN评价为近危物种(NT)。据估计,成熟个体不足1万,数量可能正在减少。该鸟类受到农业开垦的影响,难以适应重度改造的栖息地。
【地理分布】
该物种仅分布于科摩罗群岛的大科摩罗岛(Grand Comoro),集中在La Grille和Mt Karthala峰等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