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眼绿莺雀
英文名:Grey-eyed Greenlet
学名:Hylophilus amaurocephalus
【简介】
灰眼绿莺雀(英文名:Grey-eyed Greenlet,学名:Hylophilus amaurocephalus),是一种小型的雀形目莺雀科绿莺雀属鸟类,广泛分布在南美洲的巴西东北部至西南部和玻利维亚北部等地。
【外形特征】
灰眼绿莺雀体型细小,体长约12.5-13厘米。头部独特,从灰褐色的顶额和头顶到灰白色的耳羽和眼斑,眉纹明显灰白。背部颜色从暗灰棕色过渡到绿色,肩部和臀部绿色更明显。上翼覆羽和初级飞羽呈暗灰黑色且带绿边,这使得闭合的翅膀呈现绿色。尾羽为灰绿色,特别是外侧边缘更为亮眼。下体从淡白色的下巴到灰褐色的胸腹,两侧带有黄色。虹膜为浅灰色或中灰色,喙上部是灰色,下部为灰棕色,腿为深灰色。雄性与雌性外观相似,但幼鸟虹膜是棕色。
【生活习性】
灰眼绿莺雀主要栖息于Caatinga林地、森林边缘、灌木丛和牧草地,以昆虫和植物物质为食。它们从植物如Struthanthus concinnus中获取果实,观察到它们也可能捕食蜘蛛,尤其喜欢从蜘蛛网上取食,模仿用一只脚固定的方式。觅食高度为地面至10米左右。秋季时,有时会以3-4只的小群为伴,可能是家庭群,也可能以成对的形式出现。在不同种类鸟群的混合中有观察到它们。
【鸣叫特征】
灰眼绿莺雀的鸣叫声特征为缓慢重复的“tchui-tchui-tchui”,唱歌时发出多个音节连续重复的“tooweeder, tooweeder…”。相比之下,音节结尾音调较低,且比其他绿莺雀鸣声更复杂。雌鸟鸣叫时会发出不同的音符,声音变化丰富,有时甚至与雄鸟形成二重奏。
【繁殖习性】
筑巢活动从1月初开始被记录,到1月下旬已有刚出巢的幼鸟。巢通常由绿色苔藓和白色植物绒毛构成,位于小片常绿树4.5米高枝叉的密集藤蔓上。对于繁殖行为,可能还有更多细节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外型辨识】
灰眼绿莺雀与棕顶绿莺雀相似,眼睛部位呈现灰色而不是深深的其他颜色。此外,灰眼绿莺雀的歌声更复杂,音节尾端音调更低。
【保护状况】
灰眼绿莺雀的生存状况被IUCN定为LC(无危)。
【地理分布】
灰眼绿莺雀的主要分布区域包括巴西的Piauí、Ceará、Bahia、Minas Gerais、São Paulo,以及Bolivia的Beni和Mato Grosso do Sul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