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夜鹰目 > 夜鹰科 > 水夜鹰属 > 白斑尾夜鹰

白斑尾夜鹰

英文名:Spot-tailed Nightjar

学名:Hydropsalis maculicaudus

【简介】
白斑尾夜鹰的英文名为Spot-tailed Nightjar,学名为Hydropsalis maculicaudus。它属于夜鹰目夜鹰科水夜鹰属。

【外形特征】
白斑尾夜鹰体长约20.3至21.5厘米,体重介于28.3至35.2克(雄体),雌体则在26.0至39.0克之间。这种鸟类的上体呈现棕色,从冠部到臀部颜色浅相变换,臀部较浅,带有淡色或棕褐色斑点和条纹。脸部为棕褐色或赤褐色,布满深棕色斑点,并具宽阔的淡色眉线。颈部后方有一圈肉桂色宽带,翅膀主要为棕色,伴有棕褐色斑点,四对外侧尾羽呈暗棕色,带有淡色洗涤和棕褐色标记,雄性尾羽两到三个大的白色斑点和尾尖。内侧尾羽略长,灰棕色且带有棕色斑点和条纹;下巴、喉咙和胸部颜色为肉桂色至淡黄色,腹部和两侧为淡黄色。

【鸣叫特征】
其鸣唱呈高音“tip-SEEEUUEEET”,叫声还包括快速“t-seet t-seet t-seet t-seet”及飞行中哀婉的“seeeu”或“see-ee-eeii”。

【生活习性】
白斑尾夜鹰属于昼伏夜出的鸟类,主要通过缓慢低空飞行捕捉昆虫。仅以昆虫为食,已知其摄入过六目中的十七科昆虫,为开阔地带及草原、灌木丛和农地的常客。其生活海拔从低地到1,600米(墨西哥)、1,300米(哥伦比亚)、1,000米(委内瑞拉)和1,350米(秘鲁)不等。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在不同地点间存在差异,通常直接在地面产卵,卵数通常为2个(有时为1个),不筑巢。有关具体繁殖时间尚未完全确定。

【外型辨识】
白斑尾夜鹰与其他夜鹰的区别在于其赤褐色颈背带为窄带,黑色冠顶更为明显,眉线更为突出,羽色显著地与头部其他部位形成对比,且胸部斑点更为显著。雄性鸟尾部呈白色标记,而雌性则没有此特征。

【保护状况】
根据2021年的数据,IUCN将其列为无危物种(LC)。

【地理分布】
白斑尾夜鹰在中美洲的分布局限于墨西哥南部,以及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的加勒比斜坡。在南美洲,分布地域包括哥伦比亚东部、委内瑞拉西部、巴西东北部、法属圭亚那、苏里南、圭亚那、秘鲁东南部、玻利维亚、巴西南部、阿根廷北部边缘和巴拉圭。